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师生,切中学生思想发展脉搏,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是关键,这其中适时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灌输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是首要.  相似文献   

2.
在陈独秀先生看来,经过改造后的"新青年"才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因而他耗费了大部分时间与心血试图唤醒青年变革自身拯救国家的意识。陈独秀对青年人生观的研究不仅影响了那一代中国青年,且对当代大学生养成"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也相当有帮助。青年只有在正确的"义利观"引导下才能达到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义利观思想,是在吸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思想的合理内涵并参考我国建国后经济建设的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该文发表已经50多年,但今天回顾毛泽东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对于认识和处理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社会主义矛盾这一问题,毛泽东在理论上有着极为重大的贡献,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主题的科学论断.这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作用,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失误,从而给他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挫折.  相似文献   

6.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及营造道德建设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社会公平状况不好,就难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这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重视社会公平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应通过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以及推进新农村建设来促进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义利观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认为“利可取”,赞成人们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但强调获利应以求“仁”行“义”为前提,而且要“以义制利”,形成了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参与性、道德性特点和辩证性、实践性特质的仁学义利观,这对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建设以及人的思维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发展生产力是核心,共同富裕是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方向,社会和谐是基础,党的领导是保证.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  相似文献   

10.
儒家义利观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思想精华至今仍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儒家义利观的思想精髓,既要抛弃计划经济时代虚伪空泛的高尚主义与平均主义,又要避免不仁不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建立一种义利并重的现代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迁移越来越普遍,由此而造成的某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的最初着眼点是迁移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交通运输趋紧、城市社会服务沉重,农村领域出现某些资源浪费等,通常被称为迁移的负效应.换一角度来看,实际也可称为农村社会劳动力迁移的社会成本.并且,劳动力迁移潮流的持续涌动,还可形成超经济领域以外的另外一种震荡,或引发某些危机因素,这些因素可称为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社会风险.与此同时,迁移者本身在迁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担着进行迁移所付出的费用和损失,并且承受着某些迁移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我们称之为个人成本和风险.这两者同时存在,并且不同程度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现在的问题是社会成本和风险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对策研究的中心,而个人成本和风险的考察分析,这对于深入细致的捕捉迁移群体的利益要求和变化方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或者经历时间不长,因而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难以作出更准确的概括.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然而终究没有能够突破对马列主义原理的一般理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长期以来未弄清楚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的划时代的科学概括,这一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贡献.一、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②“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不是一般地重申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取向实质上是指一定社会主体"站在谁的立场,代表谁的利益要求,服务谁的生存发展,促进其怎样生存发展"的问题.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封建主义一以官为本;资本主义一以物为本;社会主义一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价值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它最重要的价值目标;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应当是我们党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发展,都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不懈探索和伟大设想.在推动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方面,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依靠主体、运动和组织形式、道德和精神的力量作用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探索.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更加注重群众的力量,注重群众的组织形式和精神改造;而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注重精英阶层和先进分子的带领作用,强调和平的组织形式和精神改造.  相似文献   

15.
人与制度的关系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处理好人、制度、社会、发展这四者的关系,而这四者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与制度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多层次的联合劳动要求实行多层次的按劳分配。多层次、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决定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它只适用于同一联合劳动层次的同一核算单位内部。而在不同的联合劳动层次和不同的核算单位之间,由于经济效益不同,是不可能实现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商品经济,所以必定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达到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差异。以按劳分配作为衡量个人收入是否公平的标准,平均主义和收入过份悬殊都是社会分配不公的表现。社会分配不公,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要想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必须研究道德教育问题。 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社会集团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当然是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敦育的主要内容,应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功、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对于社会动员工作有丰富的经验。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社会动员,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在新时代来临之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乡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如何保证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和效率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调研和考查,在立足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经济歧视现象的存在已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它不是单一地存在于我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而是在经济社会的不同领域皆有反映,主要表现为地域歧视、人格歧视、权利歧视、教育歧视和卫生歧视,应采取措施消除经济歧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根据马克思与列宁的教育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当前建设和斗争的需要而提出的.马克思告诉我们教育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这个范畴之内的.教育本身是个永恒的范畴.但这一范畴是随着各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改变着自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服务.毛主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