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课”简说:对课是明清以来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其内容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作对联。从宋代开始,对课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主要以“属对”方式开展,属对是由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旬,字数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鲁迅先生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曾学习过对课,这成了他在枯燥私塾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许多年后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述了他的启蒙学习生活,“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说的“对课”,就是对“对子,”是旧对学生学习词句和准备做诗的一种训练方法。先从一字对起,例如老师说“雨”,学生对“风”;老师说“柳绿”,学生对“桃红”;老师说“细雨鱼儿  相似文献   

3.
同事对她的评价是:“琴以名为贵,不惧封陈之孤寂”。“读书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办公室里,她桌上的书最多。漆黑的办公楼里,总有一个角落的灯在亮着,那里有她不倦的身影”。“听她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可以用孔子的话形容她:刚、毅、木、讷,近仁”。 学生对她的描述是:“我们全班都喜欢陈老师,她是我们的一个大大的‘宝’”。“一年级入学第一天,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人’字是顶天立地的,我们也一样,要活得实实在在,从不做亏心事,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而她对自己的总结则是:“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读书是为了给我的学生做参照物!” ——陈琴,坚持“以母语的源头文化滋养童蒙心性”的教育理想,以一以贯之的自信、执著、勤奋和高尚的师德,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考验老师     
一天上完课,我正欲走出教室,一女生拦住我:“老师,‘卤莽’的‘卤’字这么写对不对?”我看了看纸上的字一时语塞。读了4年中文系,只知有“鲁莽”一词,还未留意过是否有‘卤莽’一词。我极力地回忆,却拿不准“卤”是否正确。其实我当时只要翻一下学生放在书桌上的字典就可以解决。但我放不下脸来,我的课一直颇受学生欢迎。过了一会,我严肃地对她说:“你不晓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先生读书入神时的情境的无限感叹,而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却很少能看到像文中所写的那样方正、质朴、博学,读书极为投入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6.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7.
巧设障碍,激发学生求新求异。这里的障碍是指疑难,或“激将法”。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故意设难,“挑刺”,激发学生“异想天开”。如教《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中“桂林的山真奇、真秀、真险和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时,我向学生提出文中的‘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这一连六个‘真’字,都可换成‘很’字。”有的说“真”字还可变成“非常”、“特  相似文献   

8.
对于形近字“虚”和“虑” ,平时运用时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将“虚”、“虑”用错 ,经常把“虚心”写成了“虑心”。区分这两个字 ,我从字形分析入手 ,先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 ,问学生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回答 :“部首都是‘虎’字头。”然后 ,我指着“虚”字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在做作业时 ,遇到不懂的难题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要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对 ,要记住‘虚心’的‘虚’里面是个‘作业’的‘业’字。”我慢慢地说。接着又指着“虑”字 ,对学生说 :“这个字里面有个用心的‘心’字 ,那么 ,在课堂上当老…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  相似文献   

10.
“拨”是课文《八角楼上》中的一个生字,这个“拨”与“拔”是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作业中很多学生把“拔草”写成了“拨草”。鉴于此,我想了个比较直观的办法,我先把“拨”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字呀?”学生立即回答:“是‘发’字。”我接着问:“文中的毛主席在写文章时,忽然发现油灯的灯光暗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毛主席用手轻轻拨了灯芯。”“对,这就是拨灯,你们可要记住‘拨’的右边是‘发现’的‘发’字,而‘发’的左上角的一小竖恰似一根拨东西的小棍棒。”然后我又指着“拨”字的右边说:“如果你…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识字写字课中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李、杨’这两个字我早就认识了,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姓李一个姓杨。""老师,我在街上的广告牌上看见过‘秀’这个字。""我在电视上认识了‘邮局’两个字。"等等。当今学生识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更新识字观念,从  相似文献   

12.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别了’,而偏要用一个德词汇‘Ade’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3.
同事对她的评价是:"琴以名为贵,不惧封陈之孤寂"。"读书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办公室里,她桌上的书最多。漆黑的办公楼里,总有一个角落的灯在亮着,那里有她不倦的身影"。"听她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可以用孔子的话形容她:刚、毅、木、讷,近仁"。学生对她的描述是:"我们全班都喜欢陈老师,她是我们的一个大大的‘宝’"。"一年级入学第一天,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人’字是顶天立地的,我们也一样,要活得实实在在,从不做亏心事,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她对自己的总结则是:"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我读书是为了给我的学生做参照物!"——陈琴,坚持"以母语的源头文化滋养童蒙心性"的教育理想,以一以贯之的自信、执著、勤奋和高尚的师德,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14.
该刊登载的《“三味”溯源》一文(载贵刊1996年第7期)认为,“‘三味’可能就是希望儿童读书时要反复琢磨、再三辨识、多多俸味领会的意思”。然而,笔者收集到一种与此不同的解释。现摘录如下: “我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祖父解释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  相似文献   

15.
幽默     
释义 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其中一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字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 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字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6.
杨朝中 《师道》2004,(9):57-57
师道二四年第九期这是一堂有关“联想”的作文指导课。上课的铃声响了。师生相互问好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从教学楼前的水池边经过,你们知道这个水池的造型以及它蕴含的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里顿时叽喳一片。须臾,有大声从座中发出:“它像一个大大的‘8’字,它包含了一路‘发’的意思。”余生皆点头。我不作评论。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通而又大众化的联想,我要将学生引向更深处。如是,我又问:“除了像个‘8’字,你们有没有想到别的造型和意义?”课堂里又是一片叽喳。须臾,又陆续有大声从座中响起:“我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一课堂上,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本想解决预设好的让学生整体把握行文思路的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请问课文第6节‘“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中这个‘小玩艺’指的是什么?”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个问题不只问住了学生,也问住了我,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过在此时讨论这个问题。我习惯性地对他的善于思考进行了一番鼓励,同时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你真会琢磨问题,读书就是要这样边读边想。现在大家就先来想想这个‘小玩艺’到底指什么?”在把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我敏感地发现这个问题虽然和我…  相似文献   

18.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有幸倾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王老师以他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对笔者来说,更是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王老师说:“有了人,才有‘文’;为了人,才有‘文’。因此语文是人的教育。”是的,王老师的课正是一堂让“人”字大写的语文课。一、淡化分析,引导学生逐层的感悟语文本体观认为: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王老师的课正是这样,他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设计教法,环节不多,却“针针见血”:1.通…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教者问。“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泽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教者问同学们意见如何,大家七嘴八舌,但说不到关键处。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