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闻爱好者》2011,(4):103-103
吴海荣,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经营管理、文化产业、发展传播:承担《十二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规划预研究》等省部级课题3项,  相似文献   

2.
郭镇之     
《中国广播》2013,(10):I0002-I0002
著名新闻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主要著作和教材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中外广播电视史》等;合作的译著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等;合作的著作和教材有《聚焦〈焦点访谈)》《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当代广播电视学》等。  相似文献   

3.
尹韵公:1956年生于重庆。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寒窗十载,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国务院从事政策分析研究工作,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全国记协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新闻学科组评审委员。已在报刊上发表250余篇文章,其中《赤壁之战辨》和《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等几篇论文,曾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已出版的专著有《西北采访万里行》、《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孙权传》、《尹韵公纵论三国》等。  相似文献   

4.
专稿     
正编者按:本期专稿领衔穆广菊,女,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编辑兼副总裁,全国第一家期刊网络传播研究中心——龙源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专家顾问,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生兼职导师。四川外语学院日本文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执教8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外国人研究员2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执教1年。1988年在日本出版中国当代诗译著《亿万辉煌的太阳》,后来在国内发表和出版过比较文学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5.
靳智伟长期从事中国广播电视传播、事业政策、技术政策的研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和《电影法》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他的现任职务是: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央视市场研究高级媒介顾问;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而他在社会上的兼职身份还有:国家广电总局产业发展蓝皮书编委、撰稿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学理论研究会理事;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特约研究员;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专家智库及国内十余家重要媒体媒介顾问等等。  相似文献   

6.
严怡宁 《新闻知识》2006,(11):29-31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近年来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新兴的研究领域。那么目前该研究领域呈现何种态势和特点?本文以2005年CSSCI收录的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界》以及《新闻记者》的全年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这一研究领域的状况。一、西方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研究对象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领先和影响,目前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较多集中于对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活动的梳理分析以及借鉴。主要话题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7.
2001年11月24日~27日 ,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WTO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走势”学术会议在湘潭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新华出版社、潇湘晨报社、华商杂志社等十几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和媒体的代表及国家社科规划办的领导与会 ,共同探讨WTO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计。一、WTO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大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力丹研究员通过考察乌拉圭谈判文件的条款 ,认为WTO对我国传播业的走势存在直接与…  相似文献   

8.
宋妍 《新闻传播》2005,(9):31-34
人物简介:陈力丹:1951年2月生.江苏通州人。1968年7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团劳动、工作。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3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际新闻界》主编。在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九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代表专著:《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等。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与上海大学影视技术艺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于2008年4月26日在北京召开。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论坛。在开幕式上,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并指出,人际传播一方面要重视学术积累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约稿启事     
《报刊之友》2013,(3):4-4
《封面人物》:主要专访对象是知名主持人、传媒知名人物以及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树颇丰、影响较大的博导级学者。已经荣登本刊的封面人物有:学界知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高翔、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广西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余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等;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鲁健、阿丘、王筱磊、陈伟鸿等;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卢迪、  相似文献   

11.
《新闻爱好者》2012,(18):55
胡正强,江苏省睢宁县人,新闻学博士,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媒介批评,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年鉴全文转载,出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专著两部,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应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研究》主编尹韵公,6月下旬,专程从北京来四川大学,与新闻传播学科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尹韵公就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怎样正确地、历史地评价一位名记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还介绍了当前新闻学术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关于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传媒事业如何发展、怎样搞好对外宣传报道、西部大开发对新闻传媒事业的影响、新闻传播经营管理以及新闻事业集团化问题等。尹韵公认为,四川大学是西部很重要的一所国家直属重点大学…  相似文献   

13.
胡正强 《出版广角》2021,(16):92-95
《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昆教授集多年来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而推出的一部具有体系性的专题论著,用30余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新闻传播教育基本应有的内容,具有体系完整严密、内容丰富多元、论述精锐深邃、理论实用兼备、叙述当行本色等诸多特点,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开拓和示范意义.《新闻传播教育导论》的出版面世,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研究和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改革将起到强有力的深化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2005,(7):F002-F002
方晓红,女,新闻学博士后,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介发展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新闻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江苏记协会常务理事,《新闻广场》副主编。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本刊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传媒观察、国际传播、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媒介伦理、写作讲堂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投稿。  相似文献   

16.
采访蔡雯的构想,源于一位在报社工作的师兄的指引,他告诉我蔡雯是纸质媒体界响当当的新闻传播策划研究的大家。起先我将信将疑,后来才知道,不仅如此,不到40岁的蔡雯,现在已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了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新闻传播策划理论的学者,她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当代传播》上还开设过较长时期的“新闻传播策划讲座”专栏。蔡雯认为,新闻传播策划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以后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逐渐宽松的管理体制和激烈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林新 《新闻界》2006,(2):53-54
近20年间,中国新闻界有过多次界定新闻的高潮。最近一次是在2003年。这一年,黄旦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一文,之后《现代传播》杂志第2期发表了王渝新的《对“新闻”界定的探析》一文。他们对新闻定义的研究,作为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两个成果,被写进了《2003—2004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报告中对他们的定义作了这样的描沭。  相似文献   

18.
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系主任。1957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曾在海军部队服役9年,从事记者工作8年,1996年7月起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新闻媒介运作机制和战时新闻传播事业。已发表论文有《新闻事业成因论》《新闻宣传异同论》《(纽约时报)编辑机制探析》《美国主流政治文化与普利策新闻奖》等70余篇。2001年至2007年组织了由海内外多学科学者参加的“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著作和译作有《战时新闻传播诸论》、《正义与勇气—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新闻传播学原理》、《美国新闻史》等,主编有《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等。  相似文献   

19.
栗娜 《新闻战线》2023,(24):47-4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新闻类节目《中国新闻》坚持发挥内容优势,立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在国际传播领域赢得了良好声誉和较高影响力。本文从《中国新闻》的节目特点和实践创新展开论述,探析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白润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日前荣获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