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电现象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十分注意大自然中的雷电现象,并且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远在公元前1500多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字中就出现了"雷"字,到稍晚的西周,在青铜器上又出现了"电"字.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人很早就对气体放电现象有所关注.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已有“雷”字,西周青铜器上已出现了“电”字.春秋战国时代的《尚书·金滕》记载:“天大雷电以风.”西周的《易·豫·象》中明确指出“雷出地”.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注意到雷云放电的现象.东  相似文献   

3.
电现象与磁现象的发现始于公元前六七世纪,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发展缓慢,始终局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直到18世纪电与磁的进展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一个新天地.一、早期电学与磁学的发展情况中国古代较早开始积累电与磁方面的知识.关于电现象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多的是关于雷电现象的观察和摩擦起电的研究,据唐代王睿的记载,在汉代就有关于避雷技术的应用.磁现象的研究要更早一些,最早记载磁石的文献是《管子·地数》,其中记载"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磁石间的  相似文献   

4.
静电学是电磁学中最古老的、也是发展最早的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天上到人间,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一、天上雷电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天上的雷电现象,但是,由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够,总是将令人吃惊的"雷电"和天上的神明联系在一起.公元前35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古代的苏美尔人就已  相似文献   

5.
闪电之谜     
“闪电”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夏天,每当天空乌云密布时,时常会出现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但是若问你:“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回答就困难了。18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雷电是雷公、电母制造出来的;而西方人则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结果,谁做坏事,上帝就用雷电来惩罚他。因此人们对雷电总怀有恐惧心理。一些不相信上帝的有识之士试图解释雷  相似文献   

6.
雷电接收器     
雷电具有巨大的能量,要是能想办法收集起来,人类就不会为能源发愁了。人们可以在每幢楼的楼顶上安装一个雷电接收器,把雷电里的电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以为,本杰明·富兰克林用风筝收集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雷电中的电早就把我们这位大胆的科学家烧为灰烬了。然而实验进行得很好,没有发生事故。富兰克林本来想验证雷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1746年,他在波士顿参加了一场关于电的报告会。这次会议点燃了他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热情。直觉告诉他,电火花和雷电属于一种现象。他想到了在雷雨天用风筝做实验。风筝线的一头拴着一把金属钥匙,风筝线上的绒毛向外支楞着,这证明了风筝线带电。几分钟后,富兰克林去摸钥匙,他感觉被击了一下。实际上,风筝带电是因为在雷雨天里空气电离造成的,闪电的形…  相似文献   

8.
雷电是夏季经常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现象之一,是大气云层的自然放电现象。强烈的雷电,即雷击,常常击毁地物,伤害人畜,雷击同冰雹、洪水、龙卷风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灾害。1雷电的产生夏季,空气对流运动旺盛。湿热的空气被强大的上升气流推到空中遇冷形成浓积云。由于冷暖气流的上下交换,对流加强,云滴发生强烈碰撞摩擦产生了电。一般正电荷往云的高处集中,负电荷却相反往下聚集。当天空中带电的浓云靠近地面时,地面突出物体的顶部就会感应出大量的异性电荷。由于云体内部之间、云体与地面之间带的电荷性质不同,这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平均而言,云…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雷电的秘密》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自然》第十一册第13课教材 ,本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 ,同种电相互排斥 ,异种电相互吸引 ,并知道什么是放电现象 ,雷电是怎么形成的?(2)正确操作带电物体相互作用的实验 ,学会观察放电现象的实验 ,发展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其中重点是正电、负电的认识 ,难点是雷电形成的过程。全课共分为正电、负电的认识 ,放电现象的观察和讨论 ,…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学生认识汉字的增多,带来的问题是错别字急剧增加,许多形近字、同音字混淆不清。一旦错别字出现后,即便纠正过了,订正了多次,依旧会反复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苦恼,也让教师苦恼。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和指导,自觉地把识字教学纳入整个教学的范畴,重视抓好"会写"字的教学,就会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出现,即使出现了,也能得到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1.
电的传奇     
请阅读下文,感受作家笔下的电有何"传奇"之处。科学家们推想:是电,催发了生命的诞生。人类起源于一场宇宙大爆炸,电光石火,混沌初开,有了光,随后才有了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阴阳",而阴阳交激,产生雷电。无人不怕雷电,将雷电奉若神明。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下洼打草赶上了雷雨,慌慌张张躲进一间看场的小屋里避雨。小屋里已经挤满了人,大家都很紧张,站在门口的  相似文献   

12.
“老师”与“教师”的差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与"教师"虽一字之别,但自诞生之时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就大有不同。目前社会对二者的用法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以致出现混淆二者用法的现象,尤其要引人注意的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老师"称呼语,出现在各种正式场合上,可见,"老师"的意义已不局限在其本义上,显然超出了教育界,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对于区别"老师"和"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酃”字考     
酃在汉代是今衡阳市东耒水入湘处的地名.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需字同雷、电、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字记录。酃曾名为窥和庞.反映了先民对雷电之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进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汉酃和宋酃在行政、地城和农耕化的联系.可证洣水、耒水流域是炎帝神农氏的家园.酃以地望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4.
七色镜     
《小学生导读》2009,(4):F0002-F0002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一般产生于带电的积雨云中。高空云团交错运动、摩擦.产生大量电荷.形成电场。积云穿过空气放电并产生火花。空气的电阻不均匀.所以电前进的形状大多曲折像树枝。放电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就是雷声。传统建筑的屋顶,龙舌连着铁丝.直通地下.当雷电击中房子.电流就从龙舌沿着铁丝传到地下;  相似文献   

15.
雷电是自然界中宏伟壮观的景象,但几千年来它给人们带来的却常常是灾难:击燃房屋,劈伤树木,击毙人畜…….古时候,人们曾对雷电现象无法理解,由此产生了许多迷信,有人认为雷电是"天神"在发怒,是对人间的惩罚.  相似文献   

16.
1.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简明的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不超过35个字)(天津市)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净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抑制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体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刘周全 《语文知识》2012,(1):126-127
"豕"、"猪"二字都表示猪,但两字的竞争却贯穿了汉语发展的整个过程。"豕"字在甲古文中已经出现,并被大量使用,而"猪"字尚未出现。在先秦时期两字就开始竞争,同时语体差异初显端倪,直至隋唐以后,语体分化已见分晓,"豕"向书面语发展而"猪"朝口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了雷电的电磁效应及产生原理,阐明了雷电感应具有大电流、高电压的特点和雷电所产生的电磁场具有高频电磁波的性质,论述了雷电损坏电视机的机理和避雷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同一个汉字记词职能"兼职"过多,会造成表义的不明确,因此需要在形体上加以区别,这样就产生了汉字的"分化"现象。"分化字"分担原字的某一记词职能的方式,有的是新造某字,有的是假借某个现成的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分化字"分为两大类:"新造分化字"和"假借分化字"。"分化字"和"古今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1 知识性目标 :认识正电和负电 ,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相吸引 ,并知道放电现象和雷电的形成、危害、防护等。2 能力性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以及上网学习的能力。3 思想性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二、教学准备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支架、感应起电机、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播放一段有关雷电的录像 ,提问 :雷电的现象大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是怎样形成的?(二)认识正电和负电1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1)取两根玻璃棒 ,用丝绸摩擦后 ,一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