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老师: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里,有一句话:“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在配套练习中要求学生判断是否为反问句。这道题目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论,翻阅不同版本的教参后还是说法不一。我个人感觉这里虽然采用了典型的反问句式,但联系下文(实验验证),可判断为一般疑问句(科学猜测),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2.
“难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被人们广泛地运用着。一般语境下,它被用来表反问,加强肯定语气,明确观点。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难道”还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试做以下比较分析。通常情况下,“难道……”问句作用有二。其一,表反问语气。反问是无疑而问,故意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不做回答,而将答案寓于问句之中,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其二,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这类问句,  相似文献   

3.
副词“难道”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一般认为“难道X?”都是反问句,“难道”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句未有时用“不成”等语气助词与之呼应。我们举几个明清时的例子。①他若见你,便起身来走了归去,难道我扯住他不成?(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②难道你守着这件东西哭会子就好了不成?(曹雪芹:《红楼梦》)③姐姐坐不得车,难道我又坐得车吗?  相似文献   

4.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选修2—1》(人教社A版)的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P2)中对“命题”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按照这一定义,要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施新民、曹德林两烈士的事迹时,有一位教师发表了这样一个意见: “蚁蝼尚惜生命,就不信施新民、曹德林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实在他们在当时看见学生落水嚇昏了罢了。”很巧,在上谷小学失火事件公布后,又出现了一个“嚇昏了”。另一位教师说:“这也难怪那些教师,失火时谁都早嚇昏了。”这可怪啦!一个“嚇昏了”是舍生救死,另一个“嚇昏了”却见死不救。一样的“嚇昏了”竟出现了截然不同、完全相反的行动。应该如何解释呢? 施、曹两烈士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学生决不是什么“嚇昏了”的“时冲动,从他们生前工作一贯绩极负责,热爱儿童,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题目如图1所示,一次函数y=kx-2(k>0)与双曲线y=k/x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R,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P、Q,过点R作RM⊥x轴于肘点,若△OPQ与△MPR的面积相等,则K的值等于多少?这道试题是《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年第5期毛立武《给三角形全等补充一个判定定理》(简称毛文①)一文中的一个例题,毛文①中指出:从这道题的解答来看,必须证明△OPQ≌△MPR,这是题中的隐含条件,假如不证明或不利用△OPQ≌△MPR,借助其它条件,是绝对求不出k的值.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调研课上,教师出示主题图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随后列出算式24+9,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算理和算法(可以想一想、写一写,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了这样的思路:(1)4+9=13,20+13=33;(2)4+6=10,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你“三远离”了吗?有些人不知道“三远离”是什么,“三远离”是:远离网吧、远离乱花钱、远离不良嗜好。新世纪的小学生要想成为新时代的文明小公民,就要“三远离”。“三远离”里要远离的地方,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呢?先说说危害吧。去网吧玩儿的危害有:耽误学习、影响健康,使人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许多学生为了去网吧玩儿,就向父母要钱,没钱就偷、抢,慢慢地走向犯罪。想要远离网吧,就要尽量不谈网吧,路过时不看网吧,不进入网吧。再说说乱花钱的危害吧,乱花钱会造成浪费,是我们对父母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我们身边的同学乱买…  相似文献   

10.
忙于询价、路演推介的三金药业及其IPO保荐机构等,万万也没想到就在"异常火爆"的时候,一篇根据对"深喉"采访而就的质疑报道,将三金推向风口浪尖。而爆出如此"猛料"的,则是不久前将立立电子IPO扼杀的某报。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已有关于反问句研究成果分歧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反问句是否表示疑问的标准,并提出了"不是……吗"反问句表示疑问的条件:句子中的命题一般是预期信息,说话时出现了新信息,而且新信息是反预期信息,说话人希望了解为什么或怎么会出现这个反预期信息.针对实际情况与预期的多种关系,问句有多种应答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小学自然阅卷中,有一道判断题是“人是脊椎动物( )”。当时有很多教师对这一命题存在分歧。有的认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比如本刊一九九八年第1、2期中刊载的湖北省天门市多宝镇三环小学陈春清老师的见解。陈老师认为“从生物划分的角度而言,人的确是脊椎动物,但人类早已区别于  相似文献   

13.
我可以有自己的微博吗?舒心姐姐,前一段我注册了一个微博,我很喜欢把平时想到的事情写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事被我妈知道了,她很生气,说玩物丧志,微博上负面新闻多,会影响我学习,甚至看待这个世界的看法。我很烦,我就不能有自己的微博吗?——小策舒心姐姐回复:微博这东西跟很多东西一样,都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了,是很好的工具,比如你说的记录一些心情或者生活的点滴,会让你更懂得观察和体会生活中不易觉察的点滴碎片。用得不好了,的确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现阶段,不用我说,你也明白,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可以在学习累了之后用一用微博,换换心情,放松一下,但切忌沉迷。  相似文献   

14.
你能否从新开始,按新—年—新—年的规律,画一根连续的折线,将图中15个字全部连起来。“新年”连一连!上海市@谢革~~  相似文献   

15.
作为修辞性问句的反问句,应该具有三个特点:(1)说话者(或作者)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问句中。(2)语气比陈述句强烈。(3)它只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一是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上三点,尽管存在不同的具体表述方式,修辞学界所持的看法却并无二致。问题出在具体判别  相似文献   

16.
“一连”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学界一致认为其为副词。通过追溯其源,并从“一连”与动词“连续”的对比分析以及副词的用途两方面入手考察,可以得知,“一连”最初当由副词“一”与动词“连”凝固而成,在历来的用例中体现出动词的倾向性。其虽处于由实变虚的语法化过程中,但这种“虚化”不够彻底,故“一连”还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副词。  相似文献   

17.
从小到大,“您吃了吗?”成了我听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人们彼此见面,千人一腔的都问声:“您吃了吗?”有一次都到夜里临睡前,还有人邂逅相遇问我:“你吃了吗?”弄得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方也很尴尬。于是我就琢磨: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见面问候语如此单...  相似文献   

18.
案例12001年10月4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王与张等5名同学在校园里自己组织“蹲猴搭救”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负责抓猴,其他参加人如果将被抓住或者跑不动时,便可喊一声“蹲猴”,然后站住不动,便会被放过。在游戏中,张按规则喊了声“蹲猴”并准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电脑》2008,(7):68-68
针对当今各类报刊笔贬“中学生负担过重”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十分叮笑。如此一个有利社会发展之举.竞为众人所不齿,实在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20.
1997年2月,英国苏格兰罗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维尔穆特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利用无性繁殖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一只小母羊“多利”(Dolly)。信息迅速传遍全球,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尽管人们担心这项技术被不法之徒滥用,甚至被用来培育所谓“克隆人”。但是,由于它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所以,人们还是给予它极高评价,认为它是20世纪末人类在遗传工程领域里取得的最重大成果之一。于此同时,“多利”是其6岁母亲的“复制品”这一观点也被人们普遍接受。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在动物界,无性繁殖常见于无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