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借剧的形式写的诗痖弦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最具戏剧性的诗人 ,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戏剧诗人。闻一多先生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道 :“在一个小说戏剧的时代 ,诗得尽量采取小说戏剧的态度 ,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 ,才能获得广大的读众。这样做法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话在痖弦身上得到了应证。并且 ,痖弦的诗绝非“不像诗 ,而像小说戏剧”或“多像点小说戏剧 ,少像点诗” ,[1] 而是以一种惊人的凝缩和如歌的音乐特质把“小说戏剧”浓缩、熔化为真正的抒情诗。余光中在《左手的缪斯》中认为痖弦回应的是T·S·艾略特 ,他道 :“症弦…  相似文献   

2.
《北京成人教育》编辑部:尊敬的同志们,记得你们就刊物与作者、读者的关系问题说过一句很好的话:“相辅相成”。确实如此,“没有作者和读者就没有刊物,没有刊物也就没有作者和读者。作者和读者是观察的眼睛,是思索的大脑,而刊物本身,则主要是喉舌和嘴巴,是大家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诗人塔索说过一句大胆的话:“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惟有上帝与诗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也许是虚妄,说诗人创造了诗,财无疑是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中糅进了诗的特质,形成小说的诗化倾向,这是小说艺术力量最重要的表现因素,是小说形态的文体特征之一。从小说作者来说,小说无疑是他们表意抒情的凭借。司各特说:“成功的小说家都得是诗人,哪怕他一行诗也没写过。”(司各特:《罗比亚斯·斯摩莱评传》,肖洛霍夫不是诗人,但《静静的顿河》这洋洋洒洒的四部八卷却构成了诗意的艺术世界。诗化倾向构成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的多重现代性。在叙述基调上与悲歌相呼应,在传神描写上与幻化的象征世界应答。下文将分别论述。 一、命运的悲歌 原南斯拉夫著名的文艺学家米特罗潘认为,契诃夫的诗化小说《草原》带有哀歌的基调。而《静静的顿河》从开篇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悲的世界。肖洛霍夫在“国内战争默示录中……为哥萨克苦艾般的命运痛哭伤神。”因此,悲歌是这部小说总的抒情基调。B·古拉在《〈静静的顿河〉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一书中指出:“作者叙述的调子在许多方面都由小说的卷首  相似文献   

5.
像领会数学题意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一样,学语文也得懂一些数学知识。传说,宋代有个叫王祈的人,他把自以为很好的诗拿给苏轼看,希望能得到苏轼的赞赏。苏轼看完诗说:“诗写得不错,比喻很新颖,不过。就是十根竹子一片叶。”原来,王祈的诗中有“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两句。苏轼以诗人的锐跟,一下子就看出数词用得不妥。可见王祈在写诗时,没有过好“算术”这一关。如果说上倒是作者误用数词,闹出笑话的话,那么,有很多诗数词用得十分巧  相似文献   

6.
常绍云 《考试周刊》2009,(24):27-28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可见,情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源头活水。诗人情动于衷,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上,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5,(9):18
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1939年,26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外国来的,也有从我来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翻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 :“我们作文 ,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巴金把自己写的书叫做讲真话的书。清代黄遵宪曾指出 :“我手写我口。”清代诗人江氵是说 :“一切文学皆贵真 ,真情作诗感动人。”许多作家们都说 :“小说不是编故事 ,小说就是说生活。”细细品味 ,都觉得这些话实在是写作经验的真传。“说生活”,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实地再现生活”或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说真话 ,说实在的话 ,说自己的话”是针对十年动乱所流行的说空话 ,说假话 ,说套话的不正之风提出来的 ,说真话就是要写真情实感 ,不作违心之论 ,说实在的话就是要从实际出…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性。作为“ 人学”的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思想,也应该表现人的感情。古人说:“诗贵乎情。”其实,不惟诗歌?就是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也是以情为贵的。虽然,人们习惯上把诗歌称为抒情性艺术,而把小说列为叙事性文体,但这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早在二十年代,我国就有人明确地提出过“抒情诗的小说”的概念;后来,又有人把鲁迅的《故乡》等小说称为“东方的伟大抒情诗”。可见,小说与抒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不论诗歌还是小说,都是通过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来影响读者而发生作用的。 狄德罗有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拜伦则以肯定的口气反问:“难道热情不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么?”抒写感情,是诗的生命,同样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说:“杜及人工,李纯是气化。”这话是否可以解作杜甫是属于人世间的。其诗之工,登峰造极,一般诗家难以望其项背,尽管如此,杜甫还是人间的一份子,杜诗关注的是人间烟火,炉火纯青的艺术不但无碍于人们对杜诗的理解,而且正是诗这一艺术介质消除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时空隔膜和情感障壁。李白是凡尘之外的,仿佛是天上一团气化后的东西。李白的好些诗似乎不仅全无人间烟火气息,而且有反物质的特性。出神入化的艺术造境除了唤起后世读者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之外,更为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和诗歌表现的艺术世界增加了几分扑朔迷离的色彩,给人只可激赏,不可玩实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12.
李敏 《初中生》2006,(1):37-39
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诗人塔索说过一句大胆的话:"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惟有上帝与诗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也许是虚妄,说诗人创造了诗,则无疑是一种现实.诗是对世界的再创造,诗人手中并无刀剑,也没有斧锄,只有想像.要是说诗人曾经创造了什么,那一定是想像这一利器使之达到了创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拉美宣称:“诗是不用思想而是用词句写成的.”这种说法,对传统文学理论可谓是公开的嘲弄和挑战.“话在我说.”1870年法国象征诗人兰波也写下了这样赫然和怪异的诗句.阿波利奈尔似乎想映证同胞的话,在《歌手》一诗中只写了一行:“水上号角的唯—一根弦.”卡勒评论说;“这首诗只有一行,因为水上号角只有一根弦,但语言基本的含混却使诗人得以用诗的一根弦奏出音乐来.”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其《诗章》的组诗中构置了18种外国文字,他在《休·赛尔温·莫伯利》中说:“相比起来,一堆谎言要比经典的诠释更强”.  相似文献   

14.
一、小说教学 “小说是虚构的”.这是小说作者与读者的“默识”.也是小说进入阅读时的特定情形。这种特定情形.决定了作者创作小说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创作追求.决定了读者对待小说的基本态度.也决定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式:读者阅读小说,不仅关心小说写了什么.更关心小说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把“小说写了什么”称为“故事”的话.那么“小说是怎么写的”则可以称为“叙述”。  相似文献   

15.
记梦诗。非陆游独创,前人李白、李煜均有杰作。然而记梦诗之多,纵览古诗人,却无人超过陆游。他不但深宵做梦,而且白昼也会做梦,不但醒后记梦,而且梦中也在作诗。“梦”是诗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诗人人生理想的载体。据笔者统计,陆游记梦诗有122首,尚不算一个诗题下余出的28首。清赵翼《瓯北诗话》说:“核计全集,共99首。”但作者未存目,可能未包括诗中标明“梦中作”的15首。我们是把它归入记梦诗的,原因是:“梦中作诗”本来就是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郑玲 《教育艺术》2009,(10):56-58
南宋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文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没有生活的积蓄.没有语言的积累.没有文化的积淀.就没有倾吐的质朴无华.没有表达的真挚独特.没有情感的韵昧隽永。我尝试着把学生带到“诗外”.让他们博观,让他们厚积。  相似文献   

17.
《杂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杂诗,写零星感想的诗。这首诗用向人发问的口吻,来表达诗人对故乡近况的关心。写得清新、活泼、自然,读起来使人感到既优美又亲切,很有诗味。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两句是说:您是从咱们的家乡来的,自然晓得家乡的事儿。“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两句是说:您能不能告诉我,在您出发前来的时候,那雕绘着花纹的窗前,几棵在寒冬里傲然挺立的梅树开花了没有?  相似文献   

18.
一艺术家不是面呆板的“镜子”,而是一种生气勃勃的求美创美的能动力量,所以艺术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投影”,而是一种审美的能动反映。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总不能不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对素材进行一番加工再造,使其成为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客观确证。黑格尔说:“没有诗人的地方就没有诗,而诗也就是诗人(的人格、精神面貌的表现)。”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原因之一正在这里。如果说,上述加工再造的过程就是创作过程的话,那么在这过程中每个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即语言,是诗之本质要素,是诗人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融所设置的心灵密码。因此,只有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涵咏透析诗歌字词,才能想象出诗中所状之物,品味出诗歌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