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本文想从以下三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刘备对“隆中决策”的态度、刘备入蜀后的用人政策及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我们知道,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相契得是否天衣无缝,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刘备是否能够认真采纳贯彻“隆中决策”。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所制定的战略决策是: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3.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葛亮既能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同时,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双方利益的诉求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四人某日乘飞机出游。突然,飞机出了故障,而机上只有三个降落伞,于是诸葛亮提议:“我问问题大家答,答对者得一个降落伞。”提议全体通过。诸葛亮首先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答:“一个。”于是刘备分得一个降落伞。诸葛亮又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大家都读过,如果你问大家最喜欢最佩服哪些三国人物,大家十有八九会回答“刘备”、“关羽”、“张飞”。可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不错,刘备白手起家,继承汉朝大统,建立蜀汉,是了不起,但仔细看看,其实刘备这些大业都是在能臣骁将的辅佐下完成的,如果不是关羽、张飞的善战,诸葛亮“先取荆州,再入蜀川”的计谋,刘备绝成不了如此大业!而曹操却是完全靠自己拼搏才成就一代功绩。虎牢关率兵破董卓,下邳城带将灭吕布,官渡巧胜袁绍,十几年间将中国北方统一。曹操也非常会用人才,啖睛吞目的夏侯敦,赤膊上阵的许褚,都被他委以重任。曹操不仅…  相似文献   

8.
《隆中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文章叙述了诸葛亮隐居于隆中 ,刘备三顾草庐向其询问复兴大计时 ,二人在草庐中的一番对话 ,故又名《草庐对》。诸葛亮素有大志 ,经常吟唱《梁父吟》 ,自比于管仲、乐毅。很好地表现了他宏大的政治抱负。第一段 ,在诸葛亮出场之前 ,先对他作一概括介绍 ,突出他的宏大政治抱负 ,为后文写他的雄才大略打下基础。刘备是汉皇室中山靖王的后代 ,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军起家的 ,但实力单薄 ,无固定的地盘 ,一直辗转奔波 ,依附别人 ,此时驻扎在新野。这一句交代很有必要 ,一方面说明刘备立足未稳 ,急…  相似文献   

9.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重整旗鼓实现霸王之业,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茅庐。感于刘备的挚诚,诸葛亮依据当时天下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惊世骇俗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不仅为“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的刘备点明了迷津,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纲领。因此,“隆中对策”的成败得失便成为世人评价诸葛亮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就曾有多人对《隆中对》的得失成败作过议论,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10.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以《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年逾知命”、“三纪于兹”等语及《高僧传》中的有关记载为据 ,推算出《灭惑论》必定是撰写于齐建武五年 (公元 4 98年 )之前 ,然后又以《释〈三破论〉》、《灭惑论》等的有关文字为据 ,推论出《灭惑论》是撰写于齐永明年间 (公元 4 83~ 4 93年 )刘勰还未“依沙门僧”之前 ,它是刘勰能进入定林寺为释僧“打工”即佐其编撰经藏的“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12.
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战场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蜀汉时移置于走马岭山下的谷地。三国后期的阳安关、关口为阳平关的别称,而非位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的关城的别称。张鲁城位于今勉县西北咸河上游的隘垭口,并非今人所谓的白马城。张郃屯兵之地广石在汉水北岸、阳平关西北今勉县西北的隘垭口至茶店一带,决非胡三省等所谓的在"巴、汉之间"。《三国志》之《法正传》、《先主传》中"定军兴势"为"定军山"或"定军山势"之误,与"兴势"无关。刘备与徐晃激战之地马鸣阁应在陈仓道上的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不可能在已被多数人认可的今四川广元市境内。  相似文献   

13.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一直是众多后来者称羡的对象.如鱼得水,这既是刘备本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形容,也得到了后世大多论者的赞同.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表面上的融洽.刘备限于个人的才识经历,始终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的伟大抱负以及为此制定的战略方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只能说是:相交而并不相知,倚重却不乏猜疑.  相似文献   

14.
陈寿撰<三国志>,以<蜀书>的名义记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这有其特殊原因;今天,则应名从主人地称"汉",或者沿用旧称地称"季汉",底线是约定俗成地称"蜀汉".又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在资料的去伪存真、思与行的有机结合、思想的发覆阐微、生平的考辨求实、以史证文而还诸葛亮以本来面目等方面,为尤其值得肯定者.  相似文献   

15.
《周易恒解》是清代中叶蜀中大儒刘沅的易学著作。刘沅认为,《周易》是一部贯穿"中正"主旨而以天理、性命、经世为内容的圣学全书。以此为基础,刘沅对"抑阴扶阳"阴阳观进行了修正,完善了刘氏家传的先天之学,并对汉以来在中世纪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三纲"礼教作了重大改造。  相似文献   

16.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是君臣政治运作模式的一个完美范型,这一范型的产生,依赖于他们共同“报国家、安黎庶”的政治抱负和君臣同心一体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刘备之仁、之明和诸葛亮之贤、之忠。  相似文献   

18.
刘备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仁主明君的典型,为了突出人物的这一主要特征,作者以眼泪作为创作手段,从笼络贤士、收取民心、智脱险境、赚取城池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发挥了眼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