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即个体不愿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所实际遵循的道德规范与传统整体道德相去甚远,社会道德越来越外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漂浮于现实层面的无根的浮萍。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外因内化看道德环境对道德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道德环境对道德主体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性。外部因素(道德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内部因素(道德主体)。我们应当注重对道德环境的改造、优化以及对内因进行培植,以此来改善我国的道德状况和社会道德风貌,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静云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4.
“内化”即个体把外在于己的社会标准、规范等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并通过主体表现出行为。在此层面上,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而变成内部的需要的过程。在研究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理性、情感、良心等概念是自古以来各学者提出的关于道德内化的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1)
道德内化是指通过教育、灌输、示范、引导等方式,将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转化为个体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地位、作用等本质力量。道德内化与人的主体性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道德内化目标。因此,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深入分析其对道德内化的重要作用,探究以人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是前提。当前,道德主体必须提高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整合能力,对现实社会道德作出超前性、适应性的正确判断,形成合理化或者具有必然性的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7.
郑宝霞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1):25-26
不同的道德环境对道德主体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外部因素(道德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内因(道德主体)。我们应当注重对道德环境的改造、优化以及对内因进行培植,来改善我国的道德状况和社会道德风貌,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小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3):55-57
为提高高校的德育的教育效果,必须认清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掌握其规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研究道德内化对于更有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11.
梁文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80-81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组成的,一切的社会生活包括道德生活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相互交往构成的。所有的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归根结底都要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反映出来,而个人的道德行为在形成了比较稳定鲜明的个人品质后,就充分地体现出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原则和规范。因此,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品质的建构,必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12.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经过长期有序的道德教育,人们观念地具有完备的道德规范,道德却实际缺场。导致这种状况的主体性根源在于人们面对道德事件时,道德上理性主体、实践主体和交互主体之维的根本丧失。在这个层面上,道德需要人们自觉进行主体的三维重建:道德理性的主体重建是道德重建的思想性前提;道德实践的主体重建是道德重建的现实性路径;道德互主体关系的主体重建是道德重建的社会性支撑。 相似文献
13.
艾伟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6-31
小说是容纳及拓展人类经验和生命感觉的容器,小说家所做的基本工作就是人类经验的鉴赏者和记录者。在叙事中,小说家要处理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关于人的想象,是个人真理问题。小说家对道德事件的敏感不是道德本身,而是道德之下的人,他要通过对个人真理的发掘去动摇诸如道德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公共观念。小说家要写出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血泪和欢欣,写出每一个个体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一样的面貌,这是小说的根本职责。 相似文献
14.
15.
宁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74-76
网络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显出来,网络道德的内化已提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中。该文将从自爱、自制、自省、自律等内在要求和教学引导、观念引导、环境引导、实践引导等外部力量这两个崭新视角来阐述网络道德的内化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内隐学习理论的高职德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3):71-73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以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为视角,分析高职德育学习的特质,进一步探究内隐学习在高职德育各要素"知、情、意、行"中的运行机制,并从高职德育对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发挥德育的"内隐效果",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欧英利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67-69
随着网络的产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说21世纪是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作用也日益重要。网络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网络主体的调运,提高网络主体的自律性,实现网络主体在网络中真正的“慎独”。 相似文献
19.
金银润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5):19-21
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理念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但是庄子的道德观充满了内在的悖论.这样的道德观是由其道德的二维对立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下,过度抬高个体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贬抑甚至摒弃社会道德,企图寻求最自由、最完美的道德生活.但是,由于个体道德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和环境.所以,解脱的结果,只能是虚无. 相似文献
20.
王海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8,(2):1-14
国民总体品德发展规律可以归结为四条。(1)德富律: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越快,物质财富增加的越多,对于这些物质财富的分配越公平,人们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的程度便越充分,因而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和欲望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2)德福律:一个国家的政治越清明,人们的德福便越一致,人们做一个有关德的好人的道德愿望便越强大,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3)德识律:一个国家的科教文化越发达,该国国民普遍的道德认识水平便越高,国民的品德便越高尚。(4)德道律:道德越优良,它给予每个人的压抑和损害便越少,而给予他的利益和快乐便越多,于是人们遵守道德从而做一个有关德的人的动力、道德欲望和动机以及道德意志便越强大,因而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基于国民总体品德发展四大规律,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便可以归结为“宪政民主”、“市场经济”、“优良道德”和“思想自由”四大制度建设。因为一个国家的制度越接近四者,该国的政治便越清明、经济发展便越快、财富分配便越公平、科教文化便越繁荣、所奉行的道德便越优良;这样一来,国民的德福便越一致、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的程度便越充分、做一个有关德的人的道德欲望和道德认识以及道德意志便越强烈,从而国民的品德便越高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