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准确表述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背离了恩格斯的本来含义;“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在17—19世纪的一种表现形式;感觉和思维、一般和个别、物质和运动、物质和形式、物质和规律、物质和时空等关系问题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论不为中国哲学所有派别所共有,不是划分中国哲学基本派虽的依据,不能确切地为人们提供根本的思维方法,因此不具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品格。“天人合一”论还有它的基本问题,即“天”的实质问题。“天”的实质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天人合一”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本真精神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对哲学本真精神的认识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哲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哲学问题”。以“本体论”精神解读哲学,就会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并形成“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的哲学史模式。但哲学除“本体论”模式之外,也一直存在着“人生价值论”模式。这两大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体论”构成认识基础,并促使哲学科学化,“人生价值论”则构成认识升华,并保持哲学的形上本质,其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也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题与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4.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呢,还是三个方面? 几十年来,我们的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下列提法:第一,认为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还可以被表述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古今中外所有  相似文献   

6.
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鸣不平邸乘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则是哲学基本问题本身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传统的观点是:“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  相似文献   

7.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个“是什么”的问题其所以“最高”,除了它是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而外,还从它同哲学中其他问题的关系上表现出来。哲学中的最高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关系主要是:其他问题的解决,影响、制约着最高问题的解决;而对最高问题的回答,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并规定了解决其他问题的方向。哲学中的其他问题很多,兹举出两个问题,简略地谈谈它们同哲学最高问题的关系:一个是世界的状况(包括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及其关系)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再一个是世界“可知否”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近几年“对哲学基本问题再认”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指出哲学与其它具体科学不同,不能没有基本问题;物质和运动、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等关系不能替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研究了以下四个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作为世界现,它的“世界”不是外部物理世界,而是语言中观念中的自足独立的意义世界;哲学不是后于具体科学的元科学,而是先于科学的人学、“源学”。2、“存在论”和“语言学”两大转向构成本世纪两大哲学革命;它们与其说是标新立异,毋宁说是浪子回头,回归哲学的最古老家园;3、存在和意识即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悖论,是因为它们的关系是比”是──不是”(知识论)、“应该──不应该”(伦理学)这些人类基本问题更古老的“存在论”(有──无)问题。4、哲学面临的最大的亦即最后的悖论是哲学只有消灭自身才能实现自身,哲学导致自身的终结乃是哲学原则贯彻得最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哲学基本问题”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一直被当作一个肯定的主题,并且认为它在恩格斯那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表述。但是根据恩格斯的主要思想和论证方法以及马克思的有关旁证,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仅仅是恩格斯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总结或终结,并且这个“基本问题”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中被彻底扬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扬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等旧唯物论的超越是同一个问题。借助谢林的先验逻辑方法,有助于探讨实践概念之所以能够扬弃“哲学基本问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14.
张楚廷《教育哲学》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哲学应当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有教育”或教育的存在与起源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或教育的本质与性质的问题,“怎样实施教育”或教育的实践层面的问题。其教育哲学是从教育自身规律出发的、从人出发的、从中国现实出发的教育哲学,具有独特的写作语言与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正> 本人不赞成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本人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是恩格斯对近代以前的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具体哲学流派的中心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实践。  相似文献   

16.
对立统一法则不仅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一把钥匙。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恩格斯第一次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提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并进而将这一问题分为两个方面。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精神对自然界,思维对存在、意识对物质在本原问题上的对立。他把这种对立,即何者为第一性的差别,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恩格斯的论述,不仅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伹主要侧重于前者。列宁继承、捍卫和发展了恩格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是”表征人与世界的关系,表征事物的存在根据、结构关系、矛盾状况、本质特征、必然规律、发展趋势和功能价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组成部分基本内容的成份与因素。“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一、“是”与哲学的关系“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问题紧密联系。毛津东指出:“‘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1]联系中又有本质联系,可见,“是”表征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事物是泛指的,可延伸至一切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那么,“是”就表征整个世界的本质与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一段时间,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关系的研究有一种倾向,即离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而孤立地谈论二者的相互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哲学基本问题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规定、制约和影响。哲学首先是世界观,而世界观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员一般本质的看法和观点。其基本内容包括这样几个基本方面:本源规,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没展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怎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可知规,即这个物质的或精神的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毫无疑问,作为哲学世界观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的质疑众所周知,恩格思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那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此,恩格斯是作了必要的历史考察,而没有专门从理论上作出说明.后来人们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然而有的解释是合乎逻辑推理的;有的解释就不太合理.现行大部分的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不够准确.下面我作一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