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建筑文化代表之一,在建造、选址、规划、装饰等方面不但融合了传统哲学思维、地域风俗文化,更完美地遵循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思想,其科学的环境意识、精湛的建筑工艺、精巧的构思设计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生态智慧在企业经营中的历史演进及其要素结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红  陈绍愿  陈荣秋 《科研管理》2004,25(6):96-102
本文在生态智慧和生态智慧型企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阐述生态智慧在企业经营中的自发、失落和觉悟三个历史演进阶段,进而解析企业经营中的生态智慧哲学、生态智慧伦理、生态智慧文化、生态智慧行为和生态智慧技术五个层次的内涵,并构建出生态智慧型企业生态智慧要素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徽州古民居村落的人文支撑,徽州古民居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再现了徽商故里经济繁荣时期的盛况,透过徽州古民居村落的建筑形制,能够揭示出程朱理学、宗族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徽商文化是徽州古民居村落形成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其基本设计理念就是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证建筑空间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及自身的健康成长。在这里主要探讨了建筑设计同环境及人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其相互的影响方式,从而设计出适合人类居住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及建筑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5.
生态位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7):8-14
针对长江经济带存在的"区域创新发展差距、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基于生态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沿线11个省(市)生态位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生态位值未呈现随时间增长态势,从大到小表现出从东到西距离衰减性,其中,上海持续递减,贵州持续递增,湖南先上升后下降,其他地区波动不一;②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平均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在0~0.4447,江苏最宽,贵州最窄,上海、浙江和四川呈缩减趋势,其余波动增长;③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变化范围在0.4391~0.9418,省域间存在高度竞争。进而,提出强化核心区辐射带动、开展次级区错位发展、实施边缘区特色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波  伍百军 《内江科技》2011,32(2):154+79-154,79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岭南文化偏居我国东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南江文化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显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之相应的南江流域古民居建筑文化也是受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的产物。它是岭南建筑文化的具体体现,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从南江文化的角度探析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并提出南江古民居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地域性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数千年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各族人民摸索出了一套最有效的利用资源、最经济的进行建设的适宜性技术,建造出了各种类型的民居建筑。了解和借鉴传统民居建筑所采用适宜性技术,传承先人的生态智慧,达到适应环境、保护生态的目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使西北民居建设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珺 《中国科技纵横》2010,(15):213-213
以生态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美学的价值在于突破主客二元对立认识论思维,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我国古代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其布局、内容、建筑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营造出“可行、可观、可居、可游”,“天人合一”的独特审美空间我国古代园林的特点很好的诠释了生态美学的追求,达到了两者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牡蛎壳是沿海地区产量较高的一种贝类废弃物和天然的生态资源,曾被再利用于营建地域建筑,而且这类建筑遗迹呈现出绿色、生态的营建技术和废弃物再利用的营建理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再认识牡蛎壳的特性,研究古村渔民在地域建筑营建过程中的生态智慧,提炼以牡蛎壳为研究对象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在材料研发、墙体砌筑和建筑节能等三个方面应用于现代地域建筑营建体系,进而引导低技开发策略的应用普及和启发绿色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0.
浅谈生态住宅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设环境。本文通过阐述生态住宅的概念,设计原则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指出生态住宅是21世纪住宅产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在生态危机背景下,生态观念对建筑本体的三个主要方面场地环境、功能空间、材料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化了对限定条件的思考与回应,构成了建筑设计新的逻辑,成为建筑设计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胡伯利 《今日科苑》2007,(16):230-230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完整的艺术整体,建筑师有意识地寻求建筑中的美的同时,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3.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妍妍  饶胜  陆军 《资源科学》2010,32(5):804-809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识别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谢花林  李秀彬 《资源科学》2011,33(1):112-11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协调好城镇建设与地域生态系统的关系成为当前规划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GIS技术,从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规避与防护和自然游憩等4个方面,构建了空间尺度上的生态用地重要性综合指数和区域关键性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识别方法,并进行了京津冀地区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核心型生态用地的面积为54943.8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主要是区域的河流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用地。识别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关键性生态用地维护区域水、生物、灾害防护和游憩安全的空间特征。该识别方法将有利于指导我国土地的生态管理,开展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6.
叶飞  弓越  翟姗姗  周玮珽 《情报科学》2021,39(12):17-24
【目的/意义】为实现高校图书馆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实体建筑趋向广泛互联、从传统服务转型知识服 务,推动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的构建与融合,优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生态。【方法/过程】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服务 为目标,以图书馆空间建设为技术手段,在调研当前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现状及其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实 体空间、虚拟空间、支持空间三种空间形态的建设,构建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整体架构,并提出其实施与推进策略。 【结果/结论】以知识服务为导向实施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能够通过多空间融合与互联,有效解决高校图书馆 空间建设中存在的知识交流障碍,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创新/局限】提出了融合实体空间、虚拟 空间与支持空间的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构建方案;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需求的调查规模有待扩大,以进一步完善 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6,他引:68  
生态空间占用是由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文评估了中国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情况,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人均占用生态空间为1.848hm2,中国实际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5hm2,有1.198hm2的生态空间赤字。这一结果大致可以反映我国的自然资产利用状况,说明我国目前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已超出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面对智慧城市日益突出的公共信息服务质量问题,从信息生态角度对其进行探讨,以期识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方法/过程】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体系,利用DEMATEL法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结论】根据各指标要素的分析结果,结合因果四象限图,识别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评估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发现我国的年人均生态赤字从1980年的0.275hm2增加到了2000年的0.548hm2,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赤字区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200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这让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感到担忧。生态赤字表征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所有资源消耗所需要的生态空间面积与该区实际具有的生态空间面积之差,也就是说它是支持特定区域内一定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生存的生态空间短缺。生态空间基于可再生性的生物生产面积,我们目前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类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生态赤字中化石能源消耗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如果将这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考虑在内并折算为我们可消费的生态空间,那么我们实际拥有的生态承载力就会明显扩大,非再生的自然资源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空间替代。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及其设计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且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