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试论休闲体育与本土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从休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以期在休闲体育的背景下,为中国本土体育寻找发展的空间.结果:两者在开展的前提、参与的群体和追求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中国本土体育具备在休闲领域中开展的条件,中国本土体育在丰富休闲体育的同时,也会为自身的发展寻得一方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体育进入休闲,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小康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在休闲时代开展体育活动,其重要特征是满足人们的个性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运动休闲元素。民族体育由于能够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将重返世界体育舞台,尽显本土的文化魅力。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承载着东方人特有的与自然和谐同步的休闲娱乐观,在休闲时代将获得新生的土壤,极大丰富和充实由西方体育独领风骚的当代体育,也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纪复兴写下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3.
李丽 《四川体育科学》2009,(4):100-101,141
休闲体育是社会主体能动地摆脱必然走向自然的一种休闲方式。休闲的本质是和谐,休闲体育体现和谐价值,休闲体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休闲体育既要与全民健身、社区体育、民族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又要与时尚化运动、体育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认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将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社会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休闲体育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的文明生活方式。建议进行休闲体育的学科建设、加强休闲体育教育、扩大宣传等。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融合交流的各种社会文化、各种文明的价值观推动着文明程度的进步和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追求那种自然、闲适、和谐的休闲生活.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着中国自古以来的休闲文化理念、推崇与自然和谐一致理念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有的特征和价值,适应了休闲时代的追求.在休闲时代迎来了它广阔的发展前景,促进了人类休闲的进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在休闲时代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一个耀眼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应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休闲体育已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研究体育与教育的关系,探讨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试论后工业时代体育休闲的人性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工业时代将为人们的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丰富的条件,体育休闲生活推进了人的个性自由和多维发展,导引着一种新型生活方式。从人性系统的角度考察体育休闲的人性根据和意义,认为在后工业时代体育休闲是人性系统内在生命与身心的和谐,社会关系与心理精神的和谐,人与外部自然、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归纳演绎等方法,在界定休闲体育与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休闲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认为休闲体育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发展休闲体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发展高校休闲体育 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辨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综述、专家方谈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对高校休闲体育、大学生和谐校园的内涵,高校休闲体育和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的辨证关系及发展高校休闲体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发展高校休闲体育的对策,阐明了发展高校休闲体育是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个案研究法,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对"城中村"居民的体育休闲娱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城中村"居民的体育休闲娱乐方式随社会变迁而改变,近20年来居民体育休闲娱乐快速发展,并成为居民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节庆仪式性体育走过辉煌历史后出现下滑和分化现象,现代体育在"城中村"逐步呈现发展趋势。体育休闲娱乐在"城中村"不同社会群体间起到和谐、调适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8奥运会是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大熔炉,在外国人了解与欣赏中国体育的同时,大量外国体育将进入中国,研究体育本土化内涵具有现实价值。以本土化概念为基础,从体育本土化的历史角度考察,我们认为:体育本土化是立足于中国,使外来体育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发展中国本土体育,批判吸收外来体育,产生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包括各层次、各个方面的既不同于原有本土体育又不同于外来体育的新的中国本土体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综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改革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体育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体育体制的转轨两个方面。依据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的发展进程,分为体育改革的酝酿阶段(1978年至1984年)、体育改革的摸索阶段(1984年至1993年)和体育改革的深入阶段(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中国体育改革具有四个总体特征:紧迫性、渐进性、滞后性、长期性。今后,中国体育改革在宏观上将围绕着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体育将全面加入全球化进程、体育将与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体育与古老的民族文化相映成辉,具有东方文化的明显特征和很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古典伦理学、中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发展、继承、改进传统体育项目,必定会使传统体育走向更规范化,更高层次化,成为人民健体魄、增意志的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体育裁判与法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体育竞赛裁判员在工作中违反裁判法与体育法而独犯法律对体育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制定裁判员的管理制度,制订与体育法法律相配套的制度与条款,让司法介入竞技体育,中国的体育竞赛才能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眉 《体育科技》2006,27(1):93-95
作为国际体育交流的一种工具,英语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接轨的今天,它日益显现出其在词汇、语气、句型、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色。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国际体育发展动态,进行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全球化的带动下,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巨大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流失和濒临消亡的危险。学校体育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能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CSSCI(2008-2012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旅游文献为研究样本,把体育旅游的研究主题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综述及其它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体育旅游的概念、分类、学科融合等;实践部分包括体育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及战略规划、体育旅游参与者及其影响;体育旅游综述及其它.文章理清了近5年体育旅游研究的基本状况,简要分析了体育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体育旅游应向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内容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将推动我国体育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体育体制的“认受性”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学的"认受性"概念,建构一个分析类型化的框架,探讨中国体育体制的"认受性"变迁逻辑,探讨可能的体制创新.建国初期,体育体制面临攘外安内的社会环境,军事化色彩的全民体育体制,政治认受性和社会认受性较高;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是体育脱离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政治认受性削弱,"以劳代体"的群众体育使得体育的社会认受性降低;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球化的话语下,体育体制的政治认受性赋予新的意义,竞技体育成为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重要手段,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整个体育体制倚重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1995年前后,体育执政者还要重建社会认受性,全民健身计划启动,同时,面对追求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期,体育产业化势在必行,体育执政者的经济认受性初显;21世纪,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全球危机出现,中国发展模式必须转向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的科学发展模式,执政党的认受性追求已经从"经济发展"转向"社会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必将成为体育体制的根本目标,扩大体育参与,才能更好地发展竞技体育.因此,如果坚持以单方面追求金牌为目标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必然背离中央的"和谐发展"要求,违背增强体质的人民需求,政治认受性和社会认受性出现危机.此外,宏观的经济体制改革环境要求体育行业必须完成从行政指令、行政干预方式的体育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现代化的体育运营机制,促进体育资源整合、提高使用效率、拓宽体育投资渠道,如果体育体制坚持财政拨款,政府大把花钱,经济认受性遭到挑战.因此,体育体制改革必须应时政治、经济和社会认受性危机,及时做出适应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21世纪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的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中西体育文化由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本就是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在作贡献。2008北京奥运,将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开创了近代中国一种新的体育形态。这一新的体育形态及其所体现出的体育救国思想,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建设时期体育强国早期的思想渊源。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时期体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分析,就体育实践中蕴含的"体育强国"思想进行了梳理。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体育的奋斗历程铺就了一条体育强国的人民幸福之路。由新民主主义体育倡导的体育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育兴国,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直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体育的发展之路。在百年体育强国历史上,中国体育在不同时代为中华民族走向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中国体育界不断改革创新实践中,百年期盼的体育强国梦必将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