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礼貌·语言·模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语言与语言礼貌都是模因,汉语礼貌模因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论语》和《礼记》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说话人完全有可能利用甚至调控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规约性礼貌模因来凸显自己的礼貌意图,听话人则经常透过语言模因的规约意义或字面意义来解读说话人意欲传递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说话人的语言模因重新做出礼貌、非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解读与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礼貌评价过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它可以在字、词、短语、段落甚至篇章层面得到体现。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和发展。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想法、说法和做法都可能成为模因。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语言和语用礼貌都是模因。在现实生活中,解读与识别说话人归约性礼貌模因下的交际意图是礼貌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语言与语言礼貌都是模因,汉语礼貌模因源自于<论语>和<礼记>,并深受其影响的影响.在实际交际中,礼貌意图、礼貌形式和礼貌话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恒定不变的.相反,交际语境中它们之间是动态的.这就需要听话人结合语境对说话人透过语言模因所传达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说话人的语言模因重新做出礼貌、非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日常交际中的语言模因是说话人有意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日常交际中语言模因的顺应过程是动态进行的,与语境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有关;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说话人借模因这一语言载体来顺应自身及听话人的社会习惯和心理需要,以适应交际赖以发生的由物质、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语境,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梃因论是近年来语用学界的新兴理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是模仿的单位”。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因此,要促成精彩语言的生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增大模因储量与强化协调模因复合。  相似文献   

6.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从模因角度看,翻译应遵循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是跨文化、跨语言为交流的三元交际活动:翻译的前提是源语模因复制到目的语为目标的语境翻译;翻译的对等是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为目的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歧义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在语用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说话人的选材不当,伴随符号的使用不当以及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不明,再加上听话人信息接收和理解的失误,听话人在交际时心理状况和主观意图及语境的不恰当等,都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8.
模因论是英国著名学者Richard Dawikins提出的概念,模因的具体含义就是在人脑中进行存储的信息单位,只要信息可以被复制就可以被称为模因。语言模因论的核心就是模仿,模仿是语言模因进行复制的基本特征。于模因论发展而来的语言模因也是目前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语言的间接性及其理解。论述表明,语言的间接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辨认,然后是对其进行理解。语言间接性的辨认有时是看语言的形式与功能是否一致,有时则是看其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是否一致。文章指出,根据关联理论,语言间接性的理解过程实际就是听话人运用与说话人共同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寻找话语与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们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并非每一次都直截了当、彼此能心领神会。说话人经常是话中有话,带有弦外之音,即所谓的会话含义。幽默语言这一特殊语言形式主要依赖词汇、修辞、语境语言手段的妙用,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幽默效果,同时实现说话人或听话人的会话意图。  相似文献   

11.
语言模因论是基于文化基因,利用语言这一载体,通过模仿与传播使人类的语言得以丰富拓展的一种理论。翻译是跨语言模因的传递过程,涉及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目标语模因的编码。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存在于词、句及篇章层面,它们互相作用推动译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从模因的角度分析法律英语在词汇、句法层面的译化模因及其复制、传播方式,运用模因理论解析法律文本在词、句不同层级的构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译者掌握法律英语译化模因,有效改善法律英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语言模因现象的认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作为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的信息,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模因是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模因现象可以在注意观、经验观、基本范畴理论和整合观中找到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经过构式化,以构式流行语形式进入到语言体系中。流行语构式化的主要机制是模因,模因指文化基因,它因模仿传播而生存。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时代思潮、特殊表达等信息构成潜势模因,是流行语形成的首要因素。这些潜势模因在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模因触发机制形成强势模因,进入语言网络体系,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呈自然的类型层级关系,其语言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呈梯度演化。流行语在复制传播过程中由句群组成类构式,即体现构式化的概括本质,也体现出构式化的图式性、能产性和词汇组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Just as genes propagate themselves in the gene pool by leaping from body to body, so memes (ideas, behaviours, and actions) transmit cultural ideas or practices from one mind to another through writing, speech, or other imitable phenomena.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memes that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If the transmission is strong and a sufficient number of policy-makers, managers, or practitioners in various contexts are capable of faithful imitation, the meme pool will evolve to exploit these memes to the full. If the propagation is weak, this may give rise to little or no imitation of the necessary philosophical stances, service orientations, and operational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15.
谜米学提出作为复制因子的谜米的复制和传播规律。谜米经由模仿被复制和传播,二语作为语言谜米,同样遵循谜米的复制和传播规律。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语言的模仿是不可缺少的,二语的习得过程也就是二语谜米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模仿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本能仿造行为,而是一个有意识的学习与创新的认知过程。模仿与创新属于同一个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反映了人类语言模因的生成与进化的过程。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模因的模仿认知运行机制,提出模仿是人脑在语言思维的“再思”作用下,通过突显象似性与投射同构性信息,生成遗传型或者变异型模因认知图式的过程。本研究旨在揭示语言模因中模仿或创新的认知理据,对于进一步完善模因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熟语,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及谚语。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语言传播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着重分析模因的本质、类型及其特点,解剖了熟语在语言模因视角下的复制、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8.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它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汉语公示语的翻译可以将汉语公示语、汉语公示语英译和模因相结合,以模因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在模因论与汉语公示语英译教学中,应重视模因理论的传授,透彻理解模因传播周期;遵循翻译技能的发展规律,培养翻译能力;强化翻译策略传授,提高汉语公示语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一句顶一万句》中,句式“不是A,而是B”的重复运用体现了语言模因的特点,但这种句式模因的复制、传播并不是完全常规的,往往伴随一些模因变体的出现。语言模因“不是A,而是B”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因形式: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和基因表现型。这些模因句式往往能产生预期与反预期效果、零度语言、拧巴与“绕”等特殊的修辞效果,同时这些变体模因也能让读者感悟到另类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20.
Dawk ins提出的“幂姆论”(m em etics)认为,文化传播是通过“文化基因”幂姆的自我复制得以实现的。本文以《圣经》为语料,从考察《圣经》是如何被复制入手,进一步对幂姆进行剖析,探讨幂姆起作用的机理。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幂姆所涉及的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一方面,人们总是从相似和相邻的事物入手,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模仿;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对模仿对象的选择又有“认知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