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全唐文》的讹误,前贤劳格、岑仲勉等多所考辨.近偶检其诏令奏议类文,发现问题较多:或署名不当;或为后世节录,甚至为后人改写;或撰者张冠李戴.现以所收陈贞节、畅当文章为例,进行详细辩正,希引起重修者之关注.  相似文献   

2.
唐人李匡文所著书,宋代书目颇多著录,今存仅考订辨证类笔记《资暇集》一种。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以为其人即宰相李夷简子匡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续补三事,其始末仍嫌不详。岑仲勉尝作考证,疑撰《资暇集》之李匡文非李夷简子匡文,时代略晚。谢保成近著《隋唐五代史学》,又以为《资暇集》作者为李夷简子匡文,撰他书之李匡文为昭宗时人。窃意著书之李匡文当并为李夷简子,各种疑团方可得较合理之解释。兹依其仕履先后,梳理于下,前贤异说,略附辨正。  相似文献   

3.
宋人吕本中(1084—1145)著有《官箴》一卷,"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固有官者之龟鉴也",长期为人所重。但其书如何形成,历来不甚了然。清代四库馆臣即有疑问,《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九载: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间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有不少疏误,前贤今修多所辨正。笔者偶于宋人别集提要中发现数处错误,特别是馆臣引书之失,如若不察,极易以讹传讹。兹略为考辨,以供学界参考。《四库全书总目》彭汝砺《鄱阳集》提要:"(彭汝砺)诗笔亦谐婉可讽。明瞿佑《归田诗话》尝极推其情致缠绵。……张舜民《画墁录》载汝砺于临殁作偈,有‘从今以后不打这鼓’之语,盖其学实出于禅,故集中多与僧往还酬答之作。然汝砺立朝侃直,风节凛然,凡所论谏,皆关国是,其晚耽禅悦,盖亦自行其所得,故不必以一格绳人,遽为汝砺病也。"  相似文献   

5.
(四)疑问点——有疑问,才有问题;有问题,才能深入,疑问是深入的动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始终促使自己的头脑保持疑问点。旧的疑问点消失了,又产生新的疑问点。一个个具体疑问的解决,促进大疑问点的解决;如果整个疑问点消失,失去了追踪的目标,也就完成了采访任务。因此,把握疑问点是抓重点的一个要点。 1、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 (二)从大的方面说,记者要善于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抓住关键之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所著《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把记者挖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兴的陈述性疑问标题在报纸上大有越来越多之势。所谓陈述性新闻疑问标题,是指那些本是明确告知语气标题被加上了问号,成了疑问语气的疑问句标题,如《天外发现生命之水?》等。这种疑问标题不同于那些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及其他疑问语气明显的标题,这些标题中既没有“为什么”、“谁”和“吗”之类的疑问代词和语气词,也不像《越来越优还是越来越油?》二者必选其一的疑问性很明显的标题,是去了问号就是陈述句的标题。 从笔者查证的此类标题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是因为新闻信息来源不可靠,或者有几种不同…  相似文献   

7.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新书评在当代的诗词界,新疆以其明显的地域特色,风格趋向一致,而形成“天山诗派”。此派的领军人物,当推星汉。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天山韵语》一书,即收星汉所作诗词近200首。诗词所表现的题材,或者说歌咏的内容,皆为有关新疆的风物人情。星汉为西域诗研究专家,其自作《天山韵语·后记》有云:“新疆是养育我的地方,我热爱新疆。模仿前贤,写点儿东西,以证新旧之变,这就是《天山韵语》要出笼的初衷。”虽出语平和,但已道出作者的一番拳拳之情。星汉曾从余受业,与笔者有师生之谊,且同事20余年,彼此相知,愿就《天山韵语》褒贬数语,以就正于…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的诗词界,新疆以其明显的地域特色,风格趋向一致,而形成“天山诗派”。此派的领军人物,当推王星汉。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天山韵语》一书,即收星汉所作诗词近200首。诗词所表现的题材,或者说歌咏的内容,皆为有关新疆的风物人情。王星汉为西域诗研究专家,其自作《天山韵语·后记》有云:“新疆是养育我的地方,我热爱新疆。模仿前贤,写点儿东西,以证新旧之变,这就是《天山韵语》要出笼的初衷。”虽出语平和,但已道出作者的一番拳拳之情。星汉曾从余受业,与笔者有师生之谊,且同事20余年,彼此相知,愿就《天山韵语》褒贬数语,以就正于诗…  相似文献   

10.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论文略谈研读《孙子》中学习前贤治学经验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有清二百七十年间,号称词学中兴,词作数量远超前代;以质量而论,则难抗衡前贤。只是词学的理论批评──具体地说,词话的创作,却绝非古人所能范围,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人的词话,晚出愈精。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语》尤为知名,称为清末三大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将外来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即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新方法带入到中国词学,倡导境界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经久不息的讨论与探讨,促成《人间词话》成为一门显学,一个焦点,为之笔注,为之论述,屡见不一,…  相似文献   

13.
笔者前因阅读唐人碑志,其中所得已整理为《读唐人碑志札记》,此后又陆续发现碑志中的一些零碎材料,从中或可窥唐时风尚,或可补前贤论碑志文体之阙,特将之拾掇成篇,名之日《续读唐人碑志札记》,以就正于世之博雅君子。所取碑志,不限于石刻。一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一《罗处士志》云:"襄阳有隋处士罗君墓志曰:‘君讳靖,字礼,襄阳广昌人。高祖长卿,齐饶州刺史。曾祖弘智,梁殿中将军。祖养,父靖,学优不仕,有名当代。’碑字画劲楷,类褚河南,然父子皆名靖,为不可晓。拓拔魏安同父名屈,同之长子  相似文献   

14.
清代乾隆年间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图书1万余种,是一部洋洋300余万言的煌煌巨著。它历来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具有很大的影响,堪称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样一部优秀著作中,秕谬疏漏之处亦比比皆是,为数不少。故前贤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今人李裕民作《四库提要订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本《四书集注》点校精良,为30年来学界权威流行之读本,然其中亦有一二疏漏处,实为各家点校本之通病.本文拟以中华点校本为中心,就该书引文句读、行文句读、人名误漏、校勘疏忽、分节不当诸方面提出30余则疑问,以就教于方家.盖诠解《四书》,虽本无定则,然《集注》之点校,实应以忠实朱子原意为准的,故须参照朱子思想及《语类》等相关论述.至于版本校勘,更须参照宋元以来《集注》注释之本,中华本于此二者似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6.
许刚 《图书馆》2008,(3):52-54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的目录学研究,就《汉志》著录诸书,具体剖析,授人以研读之法,是其较此前研究诸作改进完善的闪光点,作为目录学治学门径中的具体应用手段,有着极大的价值。今天我们凭借前贤的成果对传统目录学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全新之研究,对于张舜徽的目录学成就不能不给予相当的重视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练小川 《出版参考》2023,(10):15-18
美国有许多畅销书榜,但是最为出版社和作者所看重的,只有《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纽约时报》对其畅销书榜的编制方法一直守口如瓶,因此出版社和作者一直对《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公正性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18.
一个应该解答的疑问坦率地说,本文的题目来自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李普曼?”对于李普曼其人,中国的新闻界并不陌生。这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有华尔街“智囊”之称。他长期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一周两次的“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又与《纽约时报》辛迪加合作,由该报将他的评论供给国内外各地二百五十多家报刊,左右舆论,名震遐迩。随着对他的新闻评论业绩的了解,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了上述疑问。  相似文献   

19.
李淼 《大观周刊》2012,(9):36-38
《史记》以十二本纪开篇,足显其于纪传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史记》成书两千年来,内容错乱,真讹交杂,莫辨其实。故笔者以不才之学,针对先秦诸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所存疑问,加以辨析,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20.
笔者对近代(狭义)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一向颇感兴趣,但多半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当初读到方豪先生的《中西交通史》,很是为老先生的认真而感慨,并好好补了补课。尽管前贤题诗在前,但近年来此领域研究之拓展,仍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不久前读到张国刚教授与吴莉苇博士合著《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副题为“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将论述的范围设置在1500-1800年间,又以欧洲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