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高黎贡山不仅是滇西最早的人类居住地,同时还成为了多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走廊,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对高黎贡山地区各民族历史源流和分布状况进行专项调查,不仅能对该地区民族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构建高黎贡山多民族和谐社区、传承多元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着重对高黎贡山中部的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构成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提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特有民族景观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冀南地区商文化各遗址进行梳理,将其分为先商文化早期、晚期、中商文化和晚商文化四期;然后结合文献记载,对各期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指出冀南地区商文化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化,前两次均伴随着文化的巨变,折射商族的迁徙,第三次则反映了商文化向北方的渗透,以及北方文化对冀南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的变化,研究古时代聚落的演变发展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可深入了解人地关系,为制定聚居决策提供参考。以GIS为研究方法,对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的995处聚落遗址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单一型聚落遗址546处,叠置型聚落遗址449处。单一型聚落遗址的数量变化为增长、下降、迅速增长,聚落遗址重心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移动,这与该地区气候历经的4个不同的变化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在所统计的叠置型聚落遗址中,有11处包含了4个时期的聚落遗址。在裴李岗时期至龙山时期,聚落遗址的叠置系数由小到大,随着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聚落的继承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黎贡山中部非主体多民族共生现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我们认为首先是因为在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中高黎贡山作为迁徙的“走廊”,以及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和边疆开发的结果,使这里呈现了多民族共生的局面。但不同于云南其它地方的是呈现一种主体民族与多种较少民族共生的格局。高黎贡山中部因为复杂的地形特征和垂直分布的气候带,各民族原有的民族生态属性使他们寻找到了各自独特的生存空间,长期独立共存,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区域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青海土族聚落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了土族聚落共同遵循的伦理准则和道德信念。本文通过对青海土族聚落的伦理特征及其演变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青海土族独特的伦理精神及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功能演变,在空间结构模式上分别表现为单核点状式、多点线性式和多线块状式。其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种内外因素驱动,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闭环式驱动机制。篁岭乡村旅游聚落仍然存在活态文化缺失、聚落景观城镇化、空间耦合度不协调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聚落空间科学规划、创新乡村土地政策、丰富用地功能类型、强化用地乡村属性,吸引原住民回迁居住生活、乡贤返乡生活创业、外乡人前来旅居生活,以满足旅游市场高品质需求和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从探析高黎贡山中部多民族共生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性,揭示自然环境、民族政策及其发展民族经济在实现多民族共生、团结、繁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谷歌地球白鹭村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编辑功能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聚落分布进行可视化,结合文献资料重点分析社会转型期白鹭村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化特征、形成机制及未来演变.结果表明:(Ⅰ)白鹭村半月形聚落形态在聚落形成期,聚落发展期,聚落成熟期及聚落扩张期分别呈现出高密度团聚状,低密度弧状,高密度规整线状和低密度散点型的特点.(Ⅱ)白鹭村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受到社会转型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Ⅲ )白鹭村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是我国经历的多次社会转型的缩影.(Ⅳ)白鹭村落边缘低密度散点型民俗别墅聚落空间的扩张和高密度新型社区的出现是当前社会转型期乡村聚落形态将要发展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土地文化孕育了不同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宅田关系,对聚落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西南地区刀耕火种民族都有农忙时游离的临时住所与相对固定的宅区相结合的聚落,其聚落的迁移完全遵循土地的生态规律,服务于土地的生产。稻作文化下的西南聚落呈现的是高密度的聚落形态,这种聚落势必形成耕作半径过长的情况,由此形成了一种由聚落到梯田过渡的宅田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Arc GIS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保山市隆阳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样方分析和K函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隆阳区居民点分布在局部空间尺度内呈现出一定的聚集趋势,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居民点聚集趋势减弱。  相似文献   

12.
根据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沿岸某一民族聚落实测后整理的数据,研究山地、聚落和消防栓喷射水流覆盖的几何形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该聚落的一个消防栓布置方案,并尝试运用量化方法讨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对聚落构筑物布置的影响.依此开展讨论得到结论:山地聚落空间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以量化;山地聚落的三维空间特征使聚落形态具有多层次的特征,解决消防栓布置问题的方法,对聚落形态的一般研究运用量化方法,具有探索价值;聚落空间形态的改变会影响聚落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替是城乡一体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它客观上表现为:发达地区的聚落由点状分布向面状分布演替,欠发达地区的聚落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演替。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替受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制约,同时,它也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现代交通取向、现代市场取向、现代工业取向、现代人口取向是聚落选址和布局演替的驱动力。这些因素共同影响聚落布局模式并加速或延缓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杜曲镇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整理适宜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的采集,在毕节试验区韭菜坪获得藓类植物23科、78属、198种,根据藓类植物的生态环境和生长基质,参照陈邦杰对中国藓类植物群落划分系统,将毕节试验区韭菜坪藓类植物群落划分为石生群落、土生群落和木生群落三种类型。又根据吴鹏程、贾渝的中国苔藓植物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讨论了毕节试验区韭菜坪藓类植物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9,(4):35-43
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空间平滑法为支撑,输出专题图,从而进行空间分析,以期能客观、全面分析相关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形类地名7 561个,水文类地名5 784个,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共计54个字,水文类用字21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在用字上的丰富程度说明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注重水文特征的区分,地名上精细化。地形类地名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水文分布一致,且与400 mm等降水量线、"胡焕庸"线基本上相一致。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理念。通过研究分析对今后地名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与长江、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等重要交通束有紧密关系.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具有较强的结构性惯性,从而显示出其演化趋势.从对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可以看出,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具有显著的演化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搞简单的行政区域平衡,以及不当政绩考核压力下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西部一些省份承接产业的空间布局呈现分散化趋势。日益分散化的产业承接布局,抑制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导致整体经济效率的损失。必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路径,推动分散承接向集聚承接转变。发展战略上要摒弃行政区域平衡的传统观念,行政体制上要改革对各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方式,制度设计上要推动建设用地指标再配置与户籍改革联动,财政政策上要加大对非重点产业承接区域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其生存和发展呈现出与现代社会的高度不适应性。通过对福建省永安青水乡的实证调查,从其空间形态变化获取其演变的轨迹和独有的特征,归纳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困境,如区域经济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无从发挥;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风险度较高;新技术、新理念推进缓慢;生产和销售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思考,要发展传统村落经济,必须为其署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经济战略,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指导,加快观念更新,尝试新技术,并为其提供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的辅助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献与实地考察表明,十堰地区的山寨当与流民抚治与农民起义有很大的联系,具体出现的年代是明代崇祯年间征剽李自成农民军时,由郧阳巡抚卢象升提出具体的立寨之法.清嘉庆、咸丰、同治年间,又因白莲教、太平天国起义,该地区再次出现修建或维修山寨的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