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暴”和“爆”音同形近而义不同。“暴”是个会意宇,表示日出双手捧米晒,本义指晒,这个意义后加“日”写作“曝(pù)”,引申指显现(如“暴露”)、急骤或突然(如“暴雨、暴病、暴怒、暴乱”)、凶残(如“暴行、暴虐、凶暴、残暴”)等。“爆”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火,本义指火进散而破裂,引申指猛然进裂(如“车胎爆了、火山爆发、爆破”)等。  相似文献   

2.
    
【析形】 “何”,象形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像人扛着戈的形状,故本义是“肩挑、肩扛”,假借为疑问代词后另造“荷”以表本义。何与荷,古今字。  相似文献   

3.
    
【析形】 “其”,象形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簸箕的形状。本义:簸箕,名词。假借为第三人称,先秦已有用例。后造“箕”以表“簸箕”义。“其、箕”,古今字。  相似文献   

4.
颜色词“金”先秦便广泛使用,其颜色义源于黄金。而关于“黄金”是否为其本义,争议很多:(1)《税文解字·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蕴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认为其本义为金属总称;(2)王赞源认为“二”是金的本字,象沙金之形。本义为黄金;  相似文献   

5.
    
【析形】 若,象形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甲骨文像人坐着理顺头发之形。故本义当是“柔顺”,假借作虚词,先秦已有用例。  相似文献   

6.
(mì) 是“幂”的本字,意为覆盖东西的巾或幔。《说文》:“冖,覆也。”以它为部首的字,大多有“覆盖”的含义,如“冢”“冥”“幂”等。不过,也有一些归入“冖”部的现代汉字,是由别的部首演变而来的。冠 由“冖”和“元”(人的头部)“寸”(人手)构成,表示用手给人家戴上帽子。用于名物义时读guān(如“皇冠”“冠心病”);用于动作义时读guàn(如“冠军”)。冤 由“冖”“兔”构成,表示兔子被覆盖物罩住,不能行动,本义是“屈也”(《说文》);引申为“冤屈”“冤枉”等义。写 [写] 本义是把东西放置在屋里。《说文》:“写,置物也。从宀,舄…  相似文献   

7.
权威的现代汉语字、词典都将“行货”的“行”注音为hang。但是我们考察古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将“行”读xing的不在少数。《汉语大词典》所列义项也不全面,有讨论的必要。本文认为“行货”有两读,不是因义而有异读,而是因地域而有别:行货hang huo,又音xinghuo①不结实的物品;②次货、次品;③商品、货物;④东西、家伙。而就“行”作单音形容词来讲,表示“不结实”义,现代汉语方言多音“形”,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辞书有注音应从众,音xing为是。  相似文献   

8.
说“手”     
“娥娥红粉妆,纤纤小素手。”(《古诗十九首》)“手”是个象形字。你看金文的“手”字,多像一只大手,上部是五个指头,下部是手臂。小篆的“手”也很像一只手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广韵》“下”存在异读,异读原因别有来源。根据诗文押韵情况分析,“下”上古本只一音,本义表示名词“底也”,后引申而有动词“行下”义。动词“下”异读始于魏人苏林,自此“下”异读词性词义分别清楚。  相似文献   

10.
“爰”在甲骨文中作 ,上 为甲人之手,下 为乙人之手,中/乃一棍状物。其本义当为援引。约在西周时,其拉引、援助之义便另加一义符写作“援”来表示,“爰”义则趋虚化。唐兰将本为“哥”字之金文岛误为“爰”字,不妥。“爰”作实词时主要意为“迁移”,犹“曰”和“到”,作虚词时主要用为介词、代词、连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1.
子,音zǐ,甲骨文写作像头大体小、舞动手臂的幼儿之形,表示幼儿、子女之意。在我国的上古时期,尤其是先秦时代,“子”常常用作尊称。可以单称“子”:“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宣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如同现今称  相似文献   

12.
“做”“作”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查过字典,但是人们仍然常常混淆。现辨析如下:“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落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表示制造具体东西时,用“做”。例如:做饭、做家具等。  相似文献   

13.
“朕”在上古典籍中主要作第一人称代词,纯属假借。“朕”的本义,从字形结构上看当为衅舟,但未见经传;“朕”的缝理义,前人已就古籍作了考证,但误将相关义当作了本义。与朕的本义相关的上冒义也长期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在从朕声诸字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汉字形、音、义三者密合,而且字义的质点,有现有隐,不可能全部从形构上体现出来,需要从形、音、义三者结合的角度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周伟翼 《现代语文》2005,(12):44-44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若”意义极为广泛。如何确定“若”的本义对其各义项之间的源流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基础上拟从形、音、义三方面重新探求“若”这个字(词)的本义以及各义项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在语言实践中早已把“○”(ling、零)作为一个汉字经常使用,但迄今还未被语言学界所接受。它显然不同于阿拉伯数码中的“0”,因为“0”的印刷体是个长形的圆圈,仅占同号汉字一半的位置,而汉文中的“○”却是一个正圆,占一个同号汉字的位置。汉字“○”最早出现在宋金时期的古籍中,如《测圆海镜》将1024写作“一千○二十四”。它是由表示脱文的“□”演化而来的,其四角号码应同“□”一样而定为6000,笔画应按它的实际写法定为一画,部首应编定为“(……)”部  相似文献   

17.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甲骨文有■,似盾形作“毌”字,其为“盾”之初文。甲骨文又有■,象人持戈盾之形,隶定后作“”。■金文也作■,与“旱”形近,故■也作“”。后因世人不识“”而以“”为“瞂”,“盾”亦作“瞂”,读如“犮”声。“”同时又借作“干”。“干”本指“捕猎工具”,引申出“犯”义,而“扞”义实为假借义源于“”,故“干”也借指“盾”。“毌”“”“干”同属古音见母。“”属匣母,音近义通。经过字形演变,金文中有■似人持盾之形,为后世“盾”的直接来源。“盾”属定母而非见、匣,一方面■等后起形声字也作舌音;另一方面初文“毌”后表“贯穿”义,而不再作“盾牌”义了。  相似文献   

18.
常用字辨正     
常用字辨正李乐毅厂厅厉压厕厦厨广疒这个字是“古已有之”的,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山崖。本义是“山崖”,音hǎn(一说“厂”是“岸”的本字);又同“庵”,音ān。后来才用作“厂”字的简化字,音chǎng。作为偏旁,常被称为“厂字旁”(chǎngzìp...  相似文献   

19.
一、部首区别法对音同义不同的汉字,采用部首区分法效果较好。如:“蔽”与“避”,都有遮掩自己,使其不被发现的意思。但“蔽”字是草字头,表示用草等遮盖物,将其掩盖起来,不被发现。“避”字是走之底,需离开原地。才能不被发现。因此。“蔽”字一般用于“隐蔽”、“遮蔽”;而“避”字却只能组成“逃避”、“躲避”等。二、部件区别法对形近义不同的汉字,宜采用部件区别法: 如“哀”“(亩衣)”“衰”三字、只有中间“一”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谈“艺”     
“武艺超群”的“艺”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艺”,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手中拿着小禾苗正要向地里栽种。金文“艺”与甲骨文“艺”字形完全一致,人的形象很逼真。小篆“艺”字,左上部仍然是小禾苗,禾苗之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禾苗植根于土;其右边的人形则不太像了。这个字古代也写作“埶”。又因禾苗是草属,所以楷书“艺”的上部增加个草字头。后来因为这种形体不能显示读音,所以又在下面增加了一个声符“云”(“云”与“艺”读音相近)。这就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