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度量衡与天文立法、音律三者是我国中华古老文明的基础,是民众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凭借,是百物制度的标准,也是国家政权统一的象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民国时期,广东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了全省度量衡标准的划一与度量衡新器的推行工作。  相似文献   

2.
谈我国古代度量衡的逐渐精确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准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述及了中国古代度量衡方法与用具的发明,历代政府、人民争取度量衡方法用具准确、测量精确所做的各种努力,使度量衡方法与用器在一定时期里、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准确。然而因度量衡方法与用器自身缺欠,社会的、人为的原因所致,古代度量衡没能永久的、全方位、真正的做到准确,测量精确,而是准确与不准确并存,这种状况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语言、写作,成为忽视和淡化数量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度量衡亩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史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滥觞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具有多元性多变性的特点。本文作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史应正确了解并掌握黄钟秬黍之说,重视对过去历代度量衡器的发掘和考订,充分掌握有关的历史文献,并有选择地审慎地使用以货币考度量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学业质量标准,是课程、教学、评价的度量衡。用好这个度量衡工具,就要在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中对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5.
度量衡器的制作与管理机构,是涉及度量衡史与职官制度史的一个边缘性课题。由于这类课题历来不大为人注意,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成说,迄今仍多有疏误而未得订正。归纳起来,这方面的疏误大致有三: 一是只看到中央政府的度量衡制作机构,忽略了地方或部门官司的制作机构;二是只见及中央政府某段时期的一个制作机构,而未见及其他的中央制作机构,并把某一个机构误当作  相似文献   

6.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对度量衡进行了改革,实行度量衡大小制。(1)度量衡小制:1尺=23.10 cm,1升=200 mL,1斤=220 g。小制用于天文、乐律等特定的行业;(2)度量衡大制:1尺=29.591 1 cm,1升=400 mL,1斤=440 g。大制用于官府征税和民间日常交易。度量衡大小制影响了中国古代度量衡1 300多年。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大力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而在各类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古代度量衡英译的难题.我国古代度量衡历史演变较长,单位较多,而且变化较大,典籍英译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以荷兰汉学家高延《中国宗教体系》典籍片段中的古代度量衡英译为例,探讨出古代度量衡的英译方法:音译+加注(度量衡简介及公制换算).  相似文献   

8.
一、课前的准备:我在讲授公制和市制度量衡之前,首先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如下的一张“度量衡单位表”。由于每个学生在小学里已经初步学习过公制和市制度量衡,对于它们的各个单位名称和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熟习的,而且对于公制和市制之间的简单互换关系也是大体清楚的,因而事前填好这张“度量衡单位表”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困难。通过课前的填写,学生普遍地都得到了一次复习公制和市制度量衡的机会,为学习这一内容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河南内乡县清代衙博物馆保存着一件清道光十六年校准石斗,容小麦29.4公斤。按现行小麦国家标准计算,此石斗所容小麦折合清制50库平斤。西汉经学家刘歆创造了根据音频原理和黍的单位客重关系厘定度量衡三个量标准的方法,历代参照考校和建立新的度量衡标准。自秦汉以降的二千多年间,历代度量衡标准都是建立在以自然物的物理性能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清内乡校准石斗是在以自然物为基础建立度量衡标准史上又一实证。  相似文献   

10.
度量衡标准化的过程及其历史作用说明秦代度量衡标准化必须以皇权为基础,辅之以严格的管理、校检制度,才能实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度量衡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商周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相应的度量衡器具和度量衡制度,并设置了管理度量衡的职官。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在各诸侯国相继出现和确立,为了商品的交换和赋税的征收,各诸候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十分重视度量街的制造和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度量街制度日趋完备和统一。在战国时期一些度量衡器物上,可以看到这种演变的趋势。下面以衡制为例:战国时期秦国的衡制。《汉书·律历志》载:1石=4钧=120斤,1斤=16两,1两=24铢。根据西安高  相似文献   

12.
对秦统一度量衡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一度量衡制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之一。秦朝通过一系列具体、严厉又符合实际 ,比较科学的措施 ,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保障体系 ,最终实现度量衡制的计量单位、进位制、量值标准三个方面的全面统一。  相似文献   

13.
传统度量衡单位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公制计量单位,也开始接纳英美制计量单位,但度量衡单位在俗语中却没有出现明显弱化的趋势。传统度量衡单位在俗语中依然存在的原因,可以从语言的滞后性和俗语的口语性、通俗性、定型性、形式短小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度用来计量长短,量用来计量容积,衡用来计量轻重,这三种量具的总称为度量衡。度量衡大约产生于商业从生产中分化出来的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同社会经济制度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透过我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而且手段也比较隐蔽。  相似文献   

15.
这册课本是根据教育部1958—1959学年度小学算术教材精简和补充纲要编写的,作为五年级下学期算术课的暂用教材。这册课本主要内容有公制度量衡,四则式题和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和数的整除四部分。同原来的高小算术第二册课本比较,增加了“数的整除”这一部分,此外,其他各部分教材,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师们的意见做了一些较大的改动。现在把各部分教材的改动情况及要求简单地介绍一下。一、公制度量衡公制度量衡的使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工农业大跃进、公社办工业以后,需用公制计量的很多,因此在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公制度量衡单位,使学生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6.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历史上通用过的度量衡非但不完备,而且十分混乱,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不统一。早期的情况不明。自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直到20世纪中叶,大体上是双轨制,即印度、中亚制系统和中原制系统同时并存。因历史记载的贫乏,文献资料的残缺,以及度量衡的混乱,要想系统、明确地搞清历代度量衡及其演变,几乎不可能。因此,只能根据历史文献中的线索,探索其使用情况,梳理出其大致的脉络。本文兹分三个阶段论述。  相似文献   

18.
"石",中国古代度量衡单位之一.在秦汉时期,作为重量单位,一石为百二十斤;应用于量制,石相当于斛,即十斗为石;应用于官秩,若干石从标识俸额多少的度量衡单位发展成为划分官制级别的秩级单位.将"石"作为一个概念,分别从度量衡和官制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着重探讨秦汉时期"石"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诏版     
<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政局。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发展经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改革。他用当时的最高法令形式——"诏书"颁布秦国的度量衡制度,废除其他各国的度量衡制度。诏书全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这篇诏书或在权、量(权即秤锤,最即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无疑是从事宋代语法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在反映宋代口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的实际语言材料出发,搜索其中的度量衡量词并对其归类,以期使人们能对宋代度量衡量词以及该类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