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思想品德课程和教材是伴随小学生的"青少年时期"而安排的,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情,充分利用这些真事、实事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人生指南的教科书,品德教师就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2.
品德学科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所喜爱。老师们普遍感到教材编写得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学生也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魅力,非常喜欢这门学科。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暴露的问题也不少,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积极实践,寻求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魏爱军 《辽宁教育》2014,(11):76-78
正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用提高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的方法快速有效的来提高孩子的德行,于是品德学科也有了类似语、数等学科知识化倾向严重的作业——枯燥的背诵、简单的填空、机械的判断等,甚至有老师把教材中的留白也统统作为品德的作业让孩子全部填满。如此作业设计,严重偏离了品德学科教学的轨道。品德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是学生在体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编排呼唤二度开发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教科书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增加了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面对这些,一些教师觉得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案例一:"别把花草弄疼了"师:老师想请你们看一幅图,(出示),能告诉老师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吗?生:两个。师:他们是怎样用实际行动爱护校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常把品德课归入德育教育的行列中,因为品德学科是以道德判断为重点的学科。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中的《他们贡献大》就是道德判断类非常典型的一课。我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从分析学情到执教,有了一些如何教学道德判断类课型的小思考,也有了一些对品德学科中的"人文性""社会性"的小想法。一、以小见大,取独还众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于劳动者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认识劳动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  相似文献   

6.
在不经意中,我把品德老师"做课"与厨师"做菜"联系在一起,感悟到两者有相似之处,品德老师,厨师也。本文从厨师做菜的几个过程,紧密结合品德老师教学情况,从三个方面谈把握综合性,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一、准备好材料,便于操纵——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是基础;二、针对下味,适合大众口味——不同的课型精心的设计是保障;三、掌握好火候,讲究技巧——引领活动有效调控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在学生思想培育方面有其明显的学科优势,语文老师一定要借助这个平台,加强孝亲敬老课程内容的开发,尤其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综合性学习"有《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这一专题,这给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孝亲敬老思想提供了抓手。教师可以立足学科内容,做好德育渗透,创新"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让学生设计海报,做好宣传实践活动,重视日常行为规范,培育"孝亲敬老"品德意识,发扬传统文化,落实"孝亲敬老"行动。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课程强调,要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作为活动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儿童学得有趣,过得快乐。就目前品德课堂来看,就是以教材为主,参考教师用书进行上课,这些内容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品德课程又是涉猎面很广的一门学科,有些知识老师可能还没有学生了解得深入,跟不上学生日益增长的"胃口"。该给品德课堂加入新课程资源了!品德课只有多元化整合,与其他课程整合、与课程内部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9.
董明华 《小学生》2013,(12):112-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品德课教师经常会出现困惑,为什么我们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可实效性却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品德教师把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品德学科来讲,其并非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其学科的特殊性,往往会让很多教师人为地或不自然地就把品德课边缘化或者极端化,面对品德学科的作业设计问题,往往会出现如下两种思潮。一、无负高效在平日的教学中,当与身边的老师闲暇时聊起品德学科是否也该设计作业的时候,大家笑着告诉笔者,他们心中的确也有品德的减负增效——不要做作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千篇一律,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画学生背,也听过一些公开课,无非就是改改形式,课堂气氛活跃了一些,多媒体用的多了些,大部分是换汤不换药,课一上完,"品德"与"生活"就相互脱钩,学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仿佛品德课就像数学课一样,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实际上品德课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高尚的品德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用提高语文、数学等学科成绩的方法快速有效的来提高孩子的德行,于是品德学科也有了类似语、数等学科知识化倾向严重的作业——枯燥的背诵、简单的填空、机械的判断等,甚至有老师把教材中的留白也统统作为品德的作业让孩子全部填满.如此作业设计,严重偏离了品德学科教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现状:敢问路在何方?在宜兴市开展的小学品德研究课题《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区域性开发、整合、运用研究》前期调查中发现:目前,小学品德师资很紧张,如:品德很少有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的负担、任务还是比较重的。而其主要精力又要放在语文等"主"学科上。因此,兼任品德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品德学科当成自己教学教研的主攻方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设计灵活有效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有意义地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或身临其境的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蒋燕衔 《教育》2013,(21):52-53
当前,品德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共识:教师的教,单一讲授;学生的学,单一汇报;使学生缺乏归纳、思辨与创新,师生的平等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体现。笔者结合品德中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立足于小学品德教师的角度,归结了品德课堂教学体验学习的4种运用方法:天然去雕饰,切入真实社会,借助媒体  相似文献   

16.
正中小学校凡到了期末,班主任老师都会给每个学生写一个品德评语。说是写品德评语,其实,是对每个学生做出德智体美方面的评价。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完中,并担任班主任。或许是觉得自己曾经是学生,读过多位班主任写的品德评语;或许是觉得一些品德评语有大体模式,自己又是语文教师,写品德评语应当唾手可得。于是"奋战"了三个晚上,我就将全班近60位学生的品德评语写好了,比别的班主任老师足足提前了好几天。老校长突然检查来了。原来,他不放心我们几个刚做班主任的年轻教师写品德  相似文献   

1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作业就是把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途径,因此品德学科教师要让品德作业真正"落地",让品德教育或明或隐地贯穿于学生所有生活领域,从而为品德教学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8.
我做小学德育学科教研员十年了,观评课几百节,老师们能正确地解读教材,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熟练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在教学能力上确实有了提高,我倍感欣慰。作为德育教育,我一直要求老师们一定要言传身教,"身教"更重于"言传",但是老师们在处理课堂上一些"小事"时,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做的却不尽如人意。我就借课堂上的几位青年教师的行为谈谈"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只有心中有学生,教育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课在农村小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教研氛围也相对较浓。然而,我在参加对一所农村小学品德学科专项视导检查时,却发现图文并茂的品德教材在课堂上成了看看花摸摸草的朗读材料,课堂上除了难得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剩下的都是老师的讲解、学生的齐读,新课标中的要求体现很少,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