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相似文献   

3.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4.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孙宏新 《学语文》2006,(6):3-33
用典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文献的词句来表达自己情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古人善用典,用典如果用得好,能够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有时候通过对用典的分析,往往是打开理解诗歌的钥匙。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自己的诗中喜欢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锦瑟(》见卷首)是用典方面的典范,但也因为过多的用典导致读者的不解而引起不同的理解。下…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学生》2014,(7):18-20
正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一方面也可以使文字简约,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当然,用典本身也可以使文章用语显得典雅、生动,语言更加书面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9.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用典”这一修辞。古人用典一般有三个特点:(1)用古事,(2)用古语,(3)借古说今。熟悉古人的用典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古诗文,并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有关题型。  相似文献   

11.
用典这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法,不仅中国的诗文中有,外国的诗文中也有。不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由于长期在文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用典的技巧和艺术功能,远比“洋典”的运用复杂丰富得多。尤其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它是一种被大量运用的特殊的艺术手段。一、诗歌中的大量运用发展了用典的技巧和功能用典或叫用事。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事类》做过专篇论述。诗文用典.始于何时呢?一般以为汉魏以后。用典才渐渐多起来:在诗歌中有意用典,还需更迟一些。刘勰说:“自渊卿以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文心雕龙·才略》)雄向即杨雄、刘向,所谓  相似文献   

12.
李明珍 《考试周刊》2008,(47):217-218
诗词中引用成语典故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书中,把它列入"引用"修辞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典"或"用事"。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的定义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有"以古证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古文人写文章就爱用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这里的所谓“典故”,不是指典制和掌故,是指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用得好,确实能为文章增色,取得言简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对用典的条件提出了两点:一是“博学”,二是“约取”,并说“综  相似文献   

14.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一.明用与暗用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且还指明出处,用典故效果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所说的意思。例如:(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相似文献   

16.
从修辞的角度说,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暗引典故叫用典,如果明引一大段“典故”,一般叫引用而不叫用典。《汉语大词典》释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叫事典,后者叫语典。  相似文献   

17.
用典,又称“使事”,“用事”,即在诗文创作中征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语中的语句。它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用古事。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上句用的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中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的事,下句用的是《列子·汤问》中钟子期说俞伯牙的琴声如高山流水,被俞伯牙引为知己的事。二是用古语。如“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文心雕龙·情采》),就是引用《史记·李将军…  相似文献   

18.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吴政国 《语文知识》2006,(11):14-14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用典过多或过于冷僻,会使对联晦涩难懂。但用得好,也可以丰富对联的意蕴。以下略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颜延之极力追求一种典雅文风,在诗文中大量隶事用典,使其诗文呈现出用典繁密与多样化的特征。繁密具体表现为广、多、密三个特征;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套用典籍中的字句、使用典籍中的故事、对典籍中的字句进行加工改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