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儿童的真实是课程的基础,真实的品德与社会课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与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用真实演绎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一、制订真目标,让出发点和归宿统帅灵魂教学目标是课堂的"魂",教学目标是一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真实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是教师进行课堂教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却存在着“七多七少”的现状,即:教师讲解时间多,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知识灌输多,实践活动少;就教材讲教材的多,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少;要求死记硬背的多,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的少;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得多,真正将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的少;教学付出多,教学收益少。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3.
张红梅 《生活教育》2013,(12):69-70
摘要:高效课堂是学校教学和教师的共同追求,从目标的确立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教师从课程、教材、学生、课堂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恰当实施,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高效。关键词:高效课堂;五精;五环  相似文献   

4.
何秋凤 《教师》2015,(9):11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及其生活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6.
品德课程呼唤智慧型教师。在教学中,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和道德需求,要有灵敏的感觉,能敏锐地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将之充分利用,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关注学生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认为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有针对性地挖掘各种有利因素.使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品德课时.努力通过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阵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品德教学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个性为基础,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从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时引导,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以往的事实表明:在外部条件(学校硬件、教材等)、教师素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教育成效的优劣,学生品德的高低,都有较大差别。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个学生主体的努力程度,在于教师能否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能否发挥了他们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高课堂效率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改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改变机械灌输的教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及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和创建和谐课堂等一系列措施,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应细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多角度多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证;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小话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提炼归纳后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的创新成为各学科教改成果的一大亮点。品德学科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如何合理使用教材主题图,提高教学实效性是品德学科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以家庭生活为背景,呈现学生真实的家庭生活;以学校生活为素材,展现丰富的学校活动;以祖国文化为题材,再现悠久的历史文化三个角度阐述了合理呈现品德教材主题图,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堂欲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改核心要求,就必然要求我们直面教学现实,关注学习生态,立足课堂生成,努力追寻属于学生、属于教师也属于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本真”境界,建构真态、灵动、高效的课堂。所谓本真,是指本原真实的原貌。相应地,数学本真是指以教师遵循学生数学认知本真规律,深刻领悟教材本原,从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出发,真实动态展现出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发生、形成过程,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灵活施教,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品德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和科学育人观,真正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再挖掘,再整合;以生活为舞台,再引领,再关注;以体验为渠道,再创设,再感悟。以期启迪学生道德思维,提高品德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小学品德课堂"假大空"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育者都关心的问题.主题事件赋予了课堂逼真的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感.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事件发生发展的活动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主题事件活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至少有三点不同: 一、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主的,即使在品德新课标大力倡导"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的情况下,品德课教师们大多也只是将学生的生活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而非主要材料,课堂教学依旧跳不出教材的话题限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主题事件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师完全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根据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结合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自主研发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乃至心灵对话,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师生虚假互动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生态。从需要层次理论着手,发现现象的产生与教师和学生两者有关,主要是学生低层次需要占主导,自身“安全”成为第一考量;学生对自身需要缺少认知,缺乏持续参与互动的动机;教师对学生需要缺乏重视,挫伤了学生互动积极性;教师表现为控制型激励风格,教学过于追求外在目标。从原因出发找到有效的消解之策,即学生应追求高层次需要,在课堂互动中完成自我实现;学生须厘清自身真实需要,激发参与课堂互动的动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需要,提升学生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教师须规避控制型激励风格,教学回归内在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教育的生命,也是德育的追求。失去了真实,品德课堂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品德课堂教学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鼓励学生说真话。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激发孩子吐真情。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唤醒学生真实的体验,引领孩子做真人。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18.
白建梅 《甘肃教育》2014,(16):72-72
正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言行。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组织教材,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德育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牢牢确立学生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追求课堂的真实,关注学生的需求,从教材引发的话题入手,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探究,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受到情绪感染,引起情感共鸣,使情感在情境中自然地流溢出来,真正地扣开思想品德的情感大门。  相似文献   

20.
没有力度和深度的教学是苍白的,没有"数学味"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摒弃浮华的外表,追求简约;放弃雕琢,追求自然,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位,为学生发展而教,创设最真实、最有效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