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与海洋唇齿相依.人类不断从海洋身上获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另一方面,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卫海洋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责任与义务.但是,开发海洋、保卫海洋是要依靠一定的装备作为保障的,而开发海洋装备所依靠的条件之一就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目前,我国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十几所.那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前景如何、学的是什么、就业情况怎样呢?且看以下“三势“.……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与海洋唇齿相依.人类不断从海洋身上获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另一方面,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卫海洋也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责任与义务.但是,开发海洋、保卫海洋是要依靠一定的装备作为保障的,而开发海洋装备所依靠的条件之一就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目前,我国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十几所.那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前景如何、学的是什么、就业情况怎样呢?且看以下"三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不断发展以及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改革的大力推进,船舶海洋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进课程教学环节变得格外重要。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是最适合首先进行思想政治教改的对象。“船舶与海洋工程概论”教改方案通过国内教学现状的分析围绕“如何使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为中心,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发力,达到培养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思想品德高尚、热爱工作愿意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任务是一流本科教育,而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本科建设的核心。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基础和“三海一核”发展定位,开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推进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为我国其他兄弟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断裂问题一直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界所关注的课题,也是船舶与海洋平台结构强度校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所应掌握的疲劳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初步构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强度》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跨越时空疆界,阅读整个古代、近代、现代船只和航海的发展,体验大航海时代的无穷魅力。从远古独木舟到近代钢铁巨轮,人类的智慧不断刷新航海历史,也激发了人们对船舶知识的兴趣。立足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海洋工程科普基地,是宣传海洋、推广海洋的重要窗口。为给高中生创造一个全方位了解、认识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机会,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设计能力,海洋工程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海洋战略的背景下,我校机制专业将走向深蓝,开展海洋装备设计、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本文将海洋装备主干课程融入了传统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将海洋工程与机械制造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并研究了海洋装备中典型零件、结构、制造等海洋工程元素有机融入机械制造主干课程中相关问题。这将大大充实海洋工程装备人才库,对培育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高端人才队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构造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基于目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构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建设方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原油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其保障程度直接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而我国原油消费持续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我国陆上油气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深水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油气是未来石油天然气储量接替重心。但目前我国海洋油气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海洋油气开发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与陆上油气田开发有很大区别。现有相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培养的学生都不能满足海洋油气开发的需要,为加快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尤其是开辟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以寻求新的资源,急需培养一批既懂海洋工程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油气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石油类高校开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唐颖 《大学生》2015,(Z1):46-47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物馆坐落在校内的启航活动中心阳光大厅,是我国首个高校船舶博物馆。博物馆以船舶的发展史为主线,以海运、海洋、海防、核能运用为方向,辅以“十大名船”全面介绍船舶发展史、船舶科技史,重点展示我国船舶工业在船舶运输、海洋开发、海军装备及核能应用等方面的重大成果,形成集收藏、展览、教育、研究、宣传等功能为一体,是校内外人士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必参观之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冰上丝绸之路"的推进,作为近北极国家,加强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对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因此,《极地水波动力学》作为极地装备研发的基础课程应运而生。本文将从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待为新时期极地装备研发培养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招生》2002,(7):50-51
目前在我国开设海洋技术这一专业的高校有7所:青岛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盐城工学院和淮海工学院,2002年招生的高校只有前6所。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能力,能从事海洋高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让更多的考生知道并了解海洋技术这一专业,了解今年招生的6所高校所设海洋技术专业各自的特色,本期的“专业比较”我们特地把这6所高校关于该专业的院系概况、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13.
海洋机器人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适应新时代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而成立的一门新专业。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机器人专业取得了一系列推动船舶工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首先,通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了海洋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若干问题;其次,为解决这些问题,哈尔滨工程大学依托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开创性地创立了海洋机器人专业,对其教学改革内容与实践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海洋机器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成效分析。结果表明,教改措施有效解决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存在的不利于船舶工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4.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断裂问题一直是船海工程领域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也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校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的范畴及船舶结构疲劳分析的工程应用的讨论,构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强度》本科生课程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5.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是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海洋工程技术专业担负着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输送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对行业企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分析,设计出能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保障课程体系实施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船舶锚泊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实验是一项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将“虚拟现实+互联网”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坚持“学生中心”的原则,面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突出锚泊舾装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丰富了船舶及海工机械装备设计课程内涵。学生通过参加具有开发性、发散性的设计过程,提高了对大型复杂船舶辅助机械系统的设计能力、创新开发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该虚拟仿真实验在培养具有高效安全可靠设计理念的现代船舶及海工机械装备复合型创新人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已蓄势待发,但仍面临“海洋新兴产业意识”尚未牢固树立,发展规模小,所占比重少,产业偏弱,人才匮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瓶颈等问题。福建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符合福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实际的战略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重视,相关产业对船舶海洋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洋工程环境学》课程是一门船舶与海洋工程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侧重于工程实际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针对这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工程背景下对其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保障,聚集优质资源,最终达到优化创新环境、服务支撑行业发展,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由船舶学科特色鲜明的行业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汇聚了国内外最优秀资源,积极探索机制体制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构建"校校、校企、校地"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前沿技术重大创新任务的协同攻关,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学科建设,成为促进船舶工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船舶与海洋类高等院校专业建设现状的梳理,对4个主要涉海专业的建设特点进行了总结。分别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地方海洋经济区域优势、涉海企业用人需求三个方面,探讨了未来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本校新设立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实践进行了探讨,经过近3年的建设实践,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可为国内新开设海洋工程与技术的高等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