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想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比较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精确。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设置了自读课文。笔者认为在教学自读课文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就谈谈自读课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高三册自读课文《夜》,就和同一单元的已学过的鲁迅的《药》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又同中有异,在教学中就可作比较。《夜》和…  相似文献   

2.
比较法是启发学生自己把握教材特点的有效方法。比较是人们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同分析、综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分析,比较就无法进行;没有综合,就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故运用比较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比较,  相似文献   

3.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是对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其异同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异同,更好地发现其本质及其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历史教学离不开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  相似文献   

4.
屠洪根 《教学月刊》2005,(10):35-37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法就是运用比较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走到“抽象与概括”的彼岸的桥梁。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组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具体理解文章的词句,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并且还能使学生学会求同辨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志海 《考试周刊》2011,(77):83-83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分辨事物的基础,是人的思维活动中从具体的分析到抽象的综合的纽带。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比较方法.不仅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比较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两种事物进行察同求异、相互比较,才能对这个事物有比较充分的多方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然而,比较的功效还不只体现在学生对教材本身有更深的领悟和记忆上,而且对于开拓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培养灵活的思维习惯,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这里仅想就比较在教学程序中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李晋芳 《考试周刊》2010,(21):55-55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比较探究课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比较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比较法教学,求其同寻其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学会学习,在比较中悟破天机。比较探究法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联系而又有差异的知识进行归类比较,  相似文献   

8.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方面、因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在自然常识教学中运用分析与综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1感知物体的性质每种物体都有多方面的属性,如颜...  相似文献   

9.
联想是指“由所感触或思考的事件、现象以及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它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它可以由当前的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忆。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历史教学中采用联想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0.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知同识异才能把握知识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才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因此,比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对于那些只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内容,恰当的比较胜过烦琐的讲解。⒈ 宾语与补语的比较宾语与补语…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指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思维过程。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事物的部分、特性、联系或关系加以分解或分析,才能进行比较;同时,也只有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联合(综合)起来,才能进行比较,才能实现比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数学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成功的数学教学活动,应是充分展示“教”与“学”两方面的思维过程,并突出展示教材编排的思维过程。这样,使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思维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沟通,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一、挖掘教材内在的教学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整体上形成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一、训练项目比较思维二、训练导论毛泽东主席曾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毛主席的话很明确地指出了比较的重要性。其实,人做为客观世界的主体,总是要对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各种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而只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人们就在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地进行着比较。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是综合出问题的各种预备方案的正确答案的主要方法,也是综合各种假说  相似文献   

14.
“1O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起始课。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教材的编排特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从生活现象入手.逐步抽象出“妊”初入学的学生虽然能说出身边事物的名称及数量,但对其数量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只有多少、长短、大小的初步概念,因此,应由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认识l-Ic各数,教材是按照直观——半抽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进行编排的,教学中就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教学“l”时,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有序提问进行观察。第一步,观察第一幅插图,初步感知“1…  相似文献   

15.
归纳法这一逻辑思维方法,既是科学认识方法,也是说明方法.归纳法的这两种职能,在说明文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被广泛运用的.归纳法是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而说明文不论解说事物还是剖析事理,也常常是从个别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由于二者的思维过程一致,归纳法在说明文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因而掌握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对说明文的写作与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归纳法主要包括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归纳法,求因果联系法以及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下定义等逻辑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并且是在比较法的基础上综合在一起运用的.比较法作为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在综合运用中往往是其它逻辑思维方法的基础.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多半是从区别事物开始的.要区别事物,就要比较,在比较中识同和辩异.说明文在运用归纳法解说事物特征、剖析事理时,往往也要从区别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异同开始.因而比较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在说明文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说明文用到了这种思维方法.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说明文来阐述比较与下定义、分类、简单枚举法、因果联系法综合运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地理解事物,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我依据思维规律相机增补一些材料,提供较为丰富的思维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催开他们智慧的花朵。提供“比较”内容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语文教学中,引进一些与教材有某种联系的文章,同课文进行比较,进行细致缜密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可以收到启发思维、开拓眼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的教学效果。《一袋干粮》一文采用的是补叙手法,课外读物《娃娃兵》一书中也有《一袋干粮》,采用的却是  相似文献   

17.
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之“纲” 教材的编排大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深,从中引出新知识。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之“纲”,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纲举目张,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要认真分析教材。  相似文献   

18.
常言道: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人们在思考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教学中教师应用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本质,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应用比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对数学概念、定律、性质、公式、结论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理解是不会深刻的。若能将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内在的各种特征,可以防止知识泛化和混淆,提高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比较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比较法可以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比较,也可以用于相反事物的比较.在人教版"欧洲西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就对该内容运用了比较的方式,既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教育理念,效果又非常好.  相似文献   

20.
杨建平 《江西教育》2003,(21):26-26
一要注重数学学科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整合。首先要评价教师的整合能否依据教学内容。如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教师就应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多媒体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其次要评价教师能否依据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