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知人 相勉于道——论苏轼与李廌的二十年师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Zhi与苏轼的交往,始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李Zhi在苏门中是执弟子礼最勤渠的一位,这种师友之情持续到苏轼结束岭海之贬北归时,长达二十年之久。苏轼在两人的交往中,对李Zhi尽到了良师益友开导教诲的责任,并影响其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李Zhi能够成为苏人士中的主要成员,并在文学上取得重要成就,是与苏轼的教育和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相知相勉,建立起来的师友之情,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真放与旷达--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和诗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和苏轼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个性气质、人生态度等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诗风之异。同时从“士文化”的角度而言,李白、苏轼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士文化符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类型。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真放的李白和旷达的苏轼。  相似文献   

3.
月意象在李白、苏轼二人笔下是个十分突出的意象类群,二人笔下的月意象在审美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审美境界方面,李白和苏轼笔下的月意象,一个清逸仙境,一个清空禅境;审美功能方面,李白主要是壮大自我之情怀,苏轼主要是透悟历史与人生;审美特性方面,李白笔下的月意象集中体现为情重于思和超凌现实,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则集中体现为思重于情和出入现实。  相似文献   

4.
李白和拜伦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人们赞颂他们的卓越天才,更加景仰他们的人格品质。他们的影响不仅在文学方面,更在于他们对自由、理想执着追求的伟大精神方面。他们都纯任天性,崇尚自由,热情狂放,蔑视权贵,傲岸不羁;他们都胸怀理想,富于反抗和叛逆的精神。但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的不同,他们的差异又是彰显无遗的。从他们的个性着手,探寻他们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以期加深对这两位“不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认识,探寻天才成长中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或某些规律。我们需要弘扬他们的理想和精神,以创建新时代的先进文化,滋养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6.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李白与苏轼诗词中运用月亮意象的相似点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经历、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瓯北诗话》是赵翼晚年的论诗名著,其所论诗家凡十,李白排第一。是书对李白的研究颇为详赡,涉及到李白的生平、思想、政治表现和诗歌的题材、体裁、寓意、真伪辨析、艺术风格、艺术承传以及与杜甫、苏轼等人的比较等方面,有不少真知灼见。按照赵翼自己的话说是“始知其真才分,真境界,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这种剖析,在“尊杜抑李”的历史大潮流中,显得尤为理性和可贵,是赵翼文学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0.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桔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祐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13.
苏轼和李白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基本艺术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歌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在苏轼的诗词作品里,有不少地方受到李白的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轼与李白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则多主观激情;苏轼诗歌在句式上比李白更散体化。就人物性格言,苏轼在身处逆境时比李白更为豁达、开朗。  相似文献   

14.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5.
王燕 《现代语文》2008,(9):120-12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词方面,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绘画方面,擅长画竹,是宋代文人画的主将。  相似文献   

16.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又各具情态,比较它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词作,感受“豪放词”的魅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李白的诗《越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诗中的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飞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鹧鸪大量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唐代的李涉、李珣、郑谷,宋代的苏轼、辛弃疾,元代的萨都剌等,都借鹧鸪抒写了丰富深沉的情感内容,使鹧鸪具有了某种固定的意象功能。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  相似文献   

19.
“三李”是在特定的文学观、文学史观指导下对李白、李贺、李商隐的称呼 ,是包含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一个命题。但是学术界在使用这一称呼时 ,并未就其形成过程及相互关系作过考察。鉴于此 ,本文对“三李”之称形成的过程以及“三李”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仔细考察和论述 ,以期对“三李”的整体研究提供基础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里,"月亮"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就李白与苏轼诗词中运用月亮意象的相似点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经历、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