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的“认识如何不可能”的问题也成为美学领域的难题。相比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弊端,中国诗性文化为审美的可能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一种诗性审美智慧思路的引导下,通过对诗歌语言指称之外“留白”的把握进而找寻到“言外之美一。  相似文献   

3.
辞章分析之角度极多、范围极广,必须进行科际整合,才能呈现推陈出新之成果。从“辞章研究与意象(思维)系统”与“意象(思维)系统与科际整合”两层面切入,并举白居易《长相思》词为例加以解析,藉以充分见出科际整合在辞章分析上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故事”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概念,在王朝日常律令执行、行政施为和政治认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学术史层面梳理有关“故事”研究的既有成果,可概括为法律分析、政治解释和文化构建三种研究路向。在大力倡导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的学术潮流中,有效借鉴法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合理汲取集体记忆、政治认同、文学传播等理论,进而构建源自中国历史事实基础上“故事”研究的话语体系,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5.
萨娜一直坚持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深入民族现代化精神危机的“边缘化”写作.她的小说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既承传了古典美学中和谐的健康人性与诗意的生命智慧,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批判,还反映出诗性失衡的现代焦虑情绪与尴尬生存处境.她的作品重视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生命的内在超越,包蕴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文化人类学内涵与诗性价值,寄寓着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和至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和至美”是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成熟之美,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美的范畴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并且被发展、导向、整合为新时期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7.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存明教授的学术新著《美的根源》,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论著是朱存明教授多年从事美学专题研究的集中体现。其中,既有对原始思维、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本原探讨,也有对当下视觉文化和新时期美学的理论观照;既有对西方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宏观透视,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文化解析以及中西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创新性。第一,该论著在“审美人类学”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内探究美的根源问题。“美”是什么?从柏拉图的这一“本体之问”肇始,西方美学家对于“美”的学术争论就一直源源不…  相似文献   

8.
徐琳 《教学与管理》2009,(7):118-119
体育风靡世界已有时日,至今仍然“风景这边独好”,究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而它的。“美”,是众口皆碑的原因之一。经过比较和研究发现,它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就像一篇朴实的隽秀的散文,充满了“诗性美”。这种“美”,与福柯的“生存美学”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是一种美文化的美学批评,宗白华的诗人气质和艺术的人生观,中西哲学对其潜移默化的滋润和其本人对形式美和审美教育的孜孜追求共同塑造了宗白华散步美学的诗性风貌。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是一种美文化的美学批评,宗白华的诗人气质和艺术的人生观,中西哲学对其潜移默化的滋润和其本人对形式美和审美教育的孜孜追求共同塑造了宗白华散步美学的诗性风貌.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他的生命美学融合了儒学、王阳明心学及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视宇宙为一大生命,建立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并系统地提出了人类文化的根源在于"意欲"的文化观和艺术的本质在于生命本性的流畅的观点。因此,梁氏生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由原来的"工具本体"逐渐转向"情感本体"。发生这一转向是有着深刻原因的,而在此转向之后李泽厚本人的学术兴趣也逐渐由美学转向人类学。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是一位重要的美学家,他自称研读康德花了十年时间,而他之后的美学大师黑格尔,马克思又对席勒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借鉴.本文对席勒的美学思想结晶--"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命题的审美人类学进行了分析,以使席勒美学思想的结晶再放光彩.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先生美学的散步风格自成一家,美学散步在学术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散步美学体现了中华美学传统的诗性品格。宗先生的美学散步风格,确证了宗先生力求承传和发展中华美学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15.
禅宗思维和诗性思维之间的“自性”观、“空”、“无”观有着本质的区别,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还并非时人所论述的那样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宗思维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诗性思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终促使了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离愁是由古代文人的征戍、宦游和流放而引起的,有其生成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底蕴,正是蕴寓在独特而丰厚的文化生态下,离愁才包容衍生了乡关之思、功名之憾、民生之忧三大美学内涵和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多层互指的审美情感体系。在当代的接受美学视野下具有文学思想艺术张力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  相似文献   

18.
审美人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是因为构成审美人类学的两门学科——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贯通、互相交叉而互相结合。这是审美人类学自身的学理要求。而美学和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文化内在根本的制导因素成为审美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这些制导因素主要是神话机制和审美意识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的同时也将"对话"意识领进了我们的视线.表面看似"舶来品"的对话意识,其实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当西方面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困境而自身的学术理论无法攻克时,纷纷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积极地从中汲取精华,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构建言献策.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关于诗学理论的论作,其中的"妙悟说"更是被后世所传诵.但是,如果我们将"妙悟说"置于"对话"视域下加以阐释,就会发现对话意识的生命力、延展力将会激发出"妙悟说"更多的活力,从而获得崭新的思维视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妙悟说"中的"趣"对于我们怎样正确把握创新意识的启示,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似文献   

20.
孔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影响深远,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之所以影响深远,主要是对后世贡献大。同时,还与孔子的美学思想的内容、美育方法、美学思想推广的方法有关系。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阐述产生这种影响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