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是属于哲学与艺术学之间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艺术哲学,或哲学艺术学.文艺美学,就是文艺哲学,主要研究文艺创作中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根本规律.探讨建设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美学,如果从艺术的人类价值学和艺术的社会本质论的视点来切入,那么,"现代性"就是一个不容回避而且具有本体意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2.
汪杨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02-105
鲁迅自认是历史的中间物。但是我们不能借鲁迅希望被遗忘的名义来背叛鲁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仍要借助先生的思想来救赎自己。首先,鲁迅一直强调知识分子不能放弃继续战斗和自我启蒙的双重任务。这种对世界和自我的双重绝望的挑战态度,正是90年代知识分子缺乏的。90年代精神危机的出现,使鲁迅研究再掀起热潮,知识分子应通过自己理智地体认,走出鲁迅研究的误区,不再把鲁迅镶嵌在政治分析的框架中。个体精神自由一直是鲁迅的终极价值标准。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唤醒民众的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3.
1.清末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已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这一惊叹可以表明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物欲文化的强力冲击下,现代人的精神生态系统正在失去平衡,内心世界日益空虚,人生意义逐渐丧失,进而诱发了诸多精神病症的产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闲逸美学所主张的竞争时代的退让和谐、向外扩张时代的精神内敛、机械集中时代的随性散淡、高速度时代的舒缓悠然,有利于个体精神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和谐和生命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张哲  王圣杰 《现代语文》2009,(11):78-80
20世纪40年代的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触角最先感应到灵魂的被撕裂的阵痛,苦苦挣扎于心理纠葛的重重漩涡,许多作家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真实而坦诚地记录了这些知识分子艰难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以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为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教育的生长 ,始于清末新政时废科举、设学堂 ,以 190 4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为标志 ,至今尚不足百年。中国教育的面貌在 2 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管上半叶和下半叶 ,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大不相同 ,但教育现代化的脉络依然相连 ,其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和基本问题也大致相似。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现代教育变革的资源主要有三 ,一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一是外来的教育文化 ;一是自身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从这么三个层面回顾 2 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的确是简明清晰的 ,而且发人深省。一由于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社会就流传“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说法,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南开中学和春晖中学就是真正的中国名校。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显得较为平淡无奇,并未延续80年代那样的高潮,也未出现独领风骚的经典著作.总的来说,继承或是整合80年代几部经典著作的模式和思路,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小说史编撰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新学理念的形成无疑是同接受和吸收外国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外化相互交融的精神成果,新学区别于旧学的明显标志就在于,它已经从一种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一种开放的品格。但是,正因为新学刚刚从一种旧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不可能完全摆脱过去的自我:它有开放的一面,背后还有封闭的一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诸种不十分和谐因素的相互溶合,形成了中国现代新学及其理论观念的独特内涵,而人们常常会因为对某一问题的敏感,从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事实,本就试图从历史、化、理论发展和心理等各个不同角度探讨现代中国艺美学建设的艰难与困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一种佛家文化精神。这种佛家文化精神在70世纪中国文学中复兴并成功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现象显示了佛家文化精神的永恒生命力,又使中国的新文学富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社会对他的热衷超过了任何一位与他同时代的文人。20世纪80年代初《鲁迅研究月刊》创刊,鲁迅研究热兴起;世纪末反思鲁迅研究,鲁迅研究再度热起来。鲁迅被阐述之广泛及深入,鲁迅被褒贬的频率之高,在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匹敌。姑且不对此种种现象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证实两点:一是社会需要鲁迅;二是社会缺乏鲁迅。惟其需要,鲁迅才被如此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论语派作家主体心境的改变,使其散文内容呈现两种倾向:其一,以旁观者的隐逸与超脱达到对人情物理的体味与观照。第二,以适世者的世俗情怀,探取日常的人生经验。前者接续了传统文化中的隐士与名士趣味,后者散发浓厚的现代都市感兴。论语人的适世情怀,终其极是面对人的内心困境所寻找的规避方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家对自我人格力量的深度抉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杂文凝结着作家自由的批评精神,是作家用来进行文明、文化批评的利器。它既有着对国民性深刻的剖析,也有着爱国精神和现代精神的张扬,在整个散文的花树上,它是不可或缺的花朵。  相似文献   

14.
几乎所有的历史教材都主要从社会角度去诠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很少同时从环境和社会变迁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用现代生态学去分析历史问题。而我认为环境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发展的有关问题,并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下表是中国古代环境变迁的简表。我的所有阐述都将结合本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系统的具象思维特征,它与中国哲学思想骨肉相连,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生态与精神气质具有鲜明的民族独特性。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往往与中国哲学、政治、历史、教育和文艺等文化形态杂糅在一起,它所涉及的概念范畴大多具有形象直观性,它所触及的思想境界往往采用具象化传达方式,其思想的生发具有极强的文艺审美现场性与文本语境性。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始终情系教育、献身教育的著名小说家,他写于20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倪焕之》不仅成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功的重要信号,而且也是他的教育情结和历史感受的艺术释放。本文探索了叶圣陶的教育情结与主人公倪焕之的心灵变迁的关系,着力透视了主人公的精神典型意义,并揭示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7.
《申报》是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刊登的广告五彩续纷,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近代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文章以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为切入口进行研究,发现当时上海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由传统向准现代变迁,并伴随着畸形的裂变与阵痛。《申报》广告对这种变迁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西方异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介入碰撞则起着主导作用,使近代上海社会波澜跌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发端于工笔重彩画。从中国绘画史看,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以后走入低谷,直至20世纪80年代,被旁落千年的工笔重彩画才再度振兴。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它融合了水墨画、青绿山水和壁画的技巧,吸收了油画和岩彩画的营养,在重视颜料、材料、技法和绘画语言开发研究的前提下,重视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如今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画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化变迁和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化和教育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心的转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权主导期”的化教育范式,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化教育范式,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化教育范式,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化;三是如何实现传统化,现实化和外来化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程悦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1):119-120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而灿烂的传统,然而当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之中开始从封建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进行痛苦而漫长的转型时,古典的文学形式显得苍白乏力,现代文学不得不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探索着新的形式和精神,以承载社会的巨大痛苦和希翼,给动荡不安中的人们提供精神的慰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