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奠基未来”的育人观,探寻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首先是在传承“三结合教育”的基础上,对接时代要求,形成面向未来的“融慧”学校文化体系。其次是以“融慧”文化为根基,通过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开拓学校德育新阵地,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最后是基于为未来奠基的目标,从“创新+合作”核心能力培养出发,逐步构建了育人导向的“融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卫东  张妍 《教育与职业》2023,(16):107-112
校园文化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具有创新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但目前文化育人与职业教育特征、校园文化特色相脱节,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深化,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待提升,以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文化不够充分和直观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成效。因此,建议构建“四融”文化育人体系,即融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工匠文化和校本文化”,形成文化育人内容;融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传播渠道,健全文化育人机制;融德智体美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文化育人模式;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文化育人载体。  相似文献   

3.
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和文化方面。菏泽郓城县陈坡乡希望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践行“创办质量+特色学校;培育优秀+特长人才”的教育目标,以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初步形成了一个符合新课改理念、独具希望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深化教学改革,普及艺体教育.秉承传统文化,实行人文化科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特色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4.
黄明全 《新教师》2020,(3):30-30,53
三元区白沙小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三明,经过数年的精心打造,白沙小学成为了一所形象美、环境优、品位高的学校。学校紧紧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坚持以“好习惯”为文化基调,以“追寻师生幸福”为文化追求的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文体见长”为特色目标,走“特色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一、明确办学方向,构建和谐校园校园环境是隐性的课堂,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盛丽梅 《广西教育》2023,(18):76-78+82
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建筑类高职院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的现实困境,认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应以公共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以人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共性+特色”课程体系;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打造文化育人新格局;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丁雯 《辽宁教育》2021,(4):31-34
教育要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学校课程是最重要的"养料"。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在确定了"融教育"办学特色之后,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变革和特色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遵循"让孩子们经历100个世界"的课程理念,构建"融+"课程体系,以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思路,用课程建设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同心同向。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港头小学在开展品格教育的长期实践中,以“品润心灵”为内涵的学校文化润育而生,即学校“品”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品”文化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立德树人视域下文化育人的价值育人、环境育人、和谐育人、隐性育人的四条路径,精心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品润心灵”学校文化品牌,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大提升。  相似文献   

8.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目标,而“融润”教育文化体系的构建是以“润德以诚,夯实育人根基,把稳前进之舵;润学以思,聚焦课堂改革,助推质量提升;润健以勇,外塑强健体魄,内修勇毅品质;润美以雅,培养高雅情趣,彰显艺体特色;润劳以行,加强劳动教育,涵养吃苦品质”为路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明确发展思路、打造优质师资、注重活动育人、完善课程体系等方面,论述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探索“友谊文化”特色办学的有效路径,促进学校朝着办成区域品牌中学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0.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要求,教育部又提出了“课程育人”新方向。文章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通过研读“育人故事”文化内涵,建构“故事育人”教学范式,设置以“文化自信”为特质的课堂评价量表,探索以文化融润为途径、以故事教学为载体的小学英语学科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校的管理者要明晰办学理念,塑造文化精神,做学校发展的引领者;要坚持文化立校,打造活动文化,做学生道德实践的推动者;要优化育人环境,培育人文氛围,做学生行为养成的影响者;要彰显学校特色,促进个性发展,做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者。学校的管理者就是要走文化引领、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来“立德树人”,从而奠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紧扣藏区特色和学校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提炼出符合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文化——“融”。在对“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从物质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活动文化载体以及课程文化载体等四个方面实施“融”文化建设,以达到实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提升办学品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文化建设入手,找到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构建适切的本土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助力新时代和谐文明校园的发展。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吴航中心小学从自身“地利”和“人和”出发,挖掘本地区文化特色,通过“课题引领”“课堂融入”“实践养成”等方式,逐步完善、构建“雅美”课程体系,引领全校师生树“雅”立“美”。  相似文献   

15.
学校特色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基于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和内外驱动力,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以培育高质量“全人+审美力”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美育特色为主线,建构了立足国家课程的美育特色课程体系,并落实“双新”与美育特色变革课堂教学,形成了锚定高质量的特色育人支持体系。学校围绕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堂模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等建立特色育人体系,形成学校独有的育人范式,助力学校未来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姜源 《中小学管理》2023,(11):25-27
以特色课程建设撬动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基于“大美育教育观念”,探索构建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育人环境,形成兼具基础性和专业性、“五育并举,以美育人”的“尚美”课程体系;同时立足学生发展,推动包括基础课程群、拓展实践课程群和美育特色课程群的课程体系科学实施,构筑起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的特色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颜国镇 《亚太教育》2019,(12):44-46
学校构建“松熹”主题育人文化体系,完善办学理念,让“松熹”文化浸润松熹师生。学校坚持制度、文化双轨并行,宣传好价值观文化,凝聚起松熹师生的文化认同,打造儒风雅韵、人和物谐的松熹文化自信,并成为师生的行动自觉,引领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的"活的教育"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当今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南通市东方中学在"和融"校园文化的构建中,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活的教育"思想,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以师生发展为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实践和研究。初步构筑起适合学校发展的"和融"教育文化体系。使教师得到和融发展,洋溢智者风范;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彰显青春靓丽风采;学校获得内涵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9.
王青青 《江苏教育》2022,(69):7-8+11
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以“书法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开展书法育人实践。学校通过转变教师书法教育观念,打造书法教师队伍;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夯实书法育人基础;生成书法文化空间,营造书法育人氛围;追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格局,拓宽书法育人空间。多元举措彰显了书法育人价值,提升了学校特色办学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育人目标,学校以美学校园环境营建,引领师生学会发现和感悟美;以审美为核心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个性审美中提升美学素养;通过课本剧大赛、艺术社团活动等,引领师生体验与展示美育成果,促进师生教育生活的审美化。由此,以美学精神构建校园生活,成就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