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确立的主体性原则高扬人性,使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以往学界对笛卡尔哲学的研究只是从他的怀疑方法以及"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探讨其认识论及方法论的意义.而对笛卡尔哲学中关于"上帝"的思想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实际上,"上帝"在笛卡尔哲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联系了"心灵"和"物体",并且是使人能够在思维--存在的框架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桥梁和保证.笛卡尔对"上帝"的处理方式直接改变了中世纪神学中上帝的地位,开启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何清忠 《师道》2013,(5):22-24
笛卡尔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尔追溯存在的根源,认为所有存在都是值得怀疑的,而只有思想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我们当作真实可靠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比如我现在坐在电脑前,但这情景也可能出现在梦中,那么,我究竟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并不能确定,因此是可以怀疑的。笛卡尔认为,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伟大且深刻的思想家,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一生中最关心的是有关于上帝的三个问题,即上帝是否存在,如何论证上帝存在以及真理是否与上帝同在。无神论者曾以"为何上帝的世界充满恶和苦难"来质疑上帝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使他较早时候对上帝存在产生怀疑。但他倾其一生去思考、探究,寻找答案来反驳无神论者的质疑,最终他找到了。即是人类天性中对自由的渴求构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据,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上帝与真理同在。  相似文献   

4.
2004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第28题是一道值得深思的选择题.首先,笔者通过漫画联想到两个命题:17世纪理性主义代表法国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19世纪存在主义代表德国海德格尔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我在故我思".其次,笔者认为,用这样两个博大精深的命题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有点简单化了,而且容易让学生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唯心主义,没有积极意义;海德格尔的"我在故我思"就是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上帝"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却总因受到中世纪"上帝"观念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事实上,笛卡尔所提及的"上帝"早已经走出了中世纪神学的阴霾,并最终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完成了自身理性化的蜕变。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试图在形上超越世界寻找真理的确定性;古代怀疑主义者则根本否定形上真理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现象界可信,却又无法构成知识的基础。既要寻找经验世界真理的确定性,又要回避超越性真理,胡塞尔于是利用了笛卡尔"我思"作为他的哲学起点,要在现象界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真理基础,由此他逐渐形成一种与自然科学和传统认识论非常不同的新的思维视角,把意识中的明白给予作为其哲学的绝对起点,从而也形成其现象学极为独特的方法论——把现象与本质都还原到意识领域。然而,当胡塞尔顺着这条路走向本质还原的时候,他恰好走向了现象学哲学起点的反面。  相似文献   

7.
英国当代重要作家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而感知是记忆的前奏和基础.协同记忆是运用多种感知器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后世众多哲学家如康德、胡塞尔在这种范式的影响下建构哲学体系。然而,这种范式在奠立伊始即埋下了主客对立、认识与实在难以统一的鸿沟,后世哲学家对这一鸿沟始终难以有效弥合。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显明了"存在"所具有的根本意义,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思在"关系,实现了对"我思"范式困境的破解。这一思维方式的前提变革,推动了认识论哲学走向现当代更广阔的生存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哲学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作为一位出色的数学家,他追求的是清晰、明白和确定的知识.他首先使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扫清障碍,建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一第一原理,然后由此推出了物质世界和上帝的存在,就此他的整个玄思体系建立了.笛卡尔不仅将哲学带入反思,而且确立了主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7):112-118
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由"心物区分学说"与"心物统一学说"组成,从而得出了"我思"的确定性特征,开创了近代的主体哲学。而胡塞尔现象学与笛卡尔哲学的关系历来分两种路径:一派认为胡塞尔以意识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是一个笛卡尔主义者;另一派认为胡塞尔强调世界作为意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一个反笛卡尔主义者。胡塞尔一直努力调和两者,试图重返先验主体性,因此,胡塞尔究其思想品格而言,是一位笛卡尔式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1.
笛卡儿追求精确知识的方法要求必须有一个上帝最为终极奠基和辩护,辩护和奠基功能有三:一是知识因果链中的始因;二是观念的来源和真确性的保证:三是在心灵与物质两个平行的实体间建立联系井在自身达至统一。但上帝的引入是理性推证的结果.这自然对两者的定位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其问的张力思考,也或理性的主动性对上帝起着一种斥力作用.对此张力的消解又必然产生理性失基后的无措状态.该怎样整体消解之问的张力和摆脱理性的无措困境,笔者认为这样,一是消除理性的形而上根基。消解张力;二是把生成性概念引入知识建构领域.把生成作为知识之在,从而摆脱理性的无措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斯宾诺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源自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思想和笛卡尔哲学的影响,但他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影响深远的实体一元论。斯宾诺莎在自己早期的哲学探索之中对神和人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虽然还有着浓厚的笛卡尔色彩,但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斯宾诺莎早期对于神和人的关系的探索集中在对于神的存在性的确认以及对于神的属性的讨论,在确定了神的至高无上性之后,他又把自然和神等同了起来,这样就把自然提高到了一个和神一样的地位,从而确定了其哲学的泛神论特点。而对于人的属性的讨论也是在这一个前提之下进行的,正由于人的一切属性在于被神的必然性所决定,因此人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对于神的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于神的爱。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论证是关于对上帝存在进行理性证明的一种先验论证。安瑟尔谟提出了本体论证明。笛卡尔重新对此进行了强调,从其第一原则出发,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论证神的存在。康德则对此做出了批判,他认为上帝存在与否是一个在理性认识中无法有效判断的命题。对于本体论论证的有效性,在康德那里被彻底地击溃了。  相似文献   

14.
与古代哲学从自我以外的本原或上帝当中寻求确定性的做法相反,早期现代哲学选择了从自身寻找确定性根据的道路.无论是笛卡尔的实体性自我,还是康德的功能性自我,都体现着这种确定性追求的努力方向.然而早期现代哲学在从自我当中寻求确定性的根源时,也将人本身的感性的、流动的成分宣扬开来.因而从自我本身出发寻找确定性的根基,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而后现代主义恰恰又将自我当中感性的、流动的成分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终导致自我的解构.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哲学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作为一位出色的数学家,他追求的是清晰、明白和确定的知识。他首先使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扫清障碍,建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一第一原理,然后由此推出了物质世界和上帝的存在,就此他的整个玄思体系建立了。笛卡尔不仅将哲学带入反思,而且确立了主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16.
Sport philosophy is in crisis. This subdiscipline of kinesiology garners little to no respect and few tenure track lines in kinesiology departments. Why is this the case? Why isn’t philosophy held in greater esteem? Is it possible that philosopher Alasdair MacIntyre’s (2009) diagnosis found in “God, Philosophy, Universities” could actually be fruitfully applied to kinesiology? MacIntyre argued that philosophy’s fall from grace parallels the decline of theology in universities. This is the case for two simple reasons. First, philosophy was traditionally charged with giving an account of how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fit together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an orderly account of the universe could be given. However, the imperative for, as well the intelligibility of, such an account is hard to defend absent God. Second, without God, it becomes very difficult to argue that the philosophic enterprise is fundamentally human. Instead, philosophy becomes an esoteric enterprise meant for specialists. If this is right, then the sanitization of God from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n also explain the plight of sport philosophy. To put it simply, theology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if philosophy is to be taken seriously. God must be admissible in the classroom.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students should be catechized, but rather it is to insist that scholars must acknowledge (rather than hide from or dismiss) the legitimacy of theological questions.  相似文献   

17.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彻底摧毁了哲学上的独断论,完成了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奠基,开辟了哲学的新时代。而且认识在转向人自身后对社会现实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笛卡尔构建的认识论新哲学又不免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和弊端。康德敏锐地认识到必须对笛卡尔哲学进行反思和重建。而这一对笛卡尔哲学的反思和重建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之作,开启了哲学又一崭新的时代。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反思和重建活动中体现了哲学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的本性以及因此而不断前进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科隆火车站     
科隆火车站是德国西部重要的铁路中转站。该火车站有两个出站口,西面的出口面对科隆大教堂。如果说科隆大教堂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那么科隆火车站就要算是“离上帝最近的火车站了”。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paper was part of a larger project, which investigate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Christian religion. The concept of God in particular is a core construct in any religion and it has been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Some of those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hildren's constructions of the house that God lives in. Among children's drawings we found changes which imply, in terms of Thagard (1992) not only belief revision, but also a conceptual change. However, hierarchy reinterpretation,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God changes from the part of the cosmos to the creator (ontolog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reatures) we did not observe among th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hierarchies w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hildren's drawings seem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Greek religions. Finally, there were some implications for Religiou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皎然在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绘画创作的"造境"说。要求画家既要做到"得意忘象",在绘画创作中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创造出形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同时又要做到"神遇",即通过对物象的直观体验,达到对观照对象的内在生命与深层意蕴的领悟。他的"感神""合神"论,指出了杰出画家成功的奥秘之一,是能与审美对象的精神相感通,并在运笔用墨上达到神化之境。他还提出了"丹青变化不可寻,翻空作有移人心"即绘画的上乘之作,具有移人的情志的审美作用。在书法创作上,则提出"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即在书法创作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