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界过去常常把施莱尔马赫的情感宗教诠释成主体主义的、私人的宗教,忽视了其宗教观中深厚的社会、历史性维度。文章通过对《论宗教》的深入分析指出社会性原则是《论宗教》的建构性原则。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社会对于作为宗教本质的“直观与情感”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辅助选项”,而是“必须被接收的规范性现实”。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沟通具有三个特征:自由、交互和互补,基于此,《论宗教》描述的宗教社会具有三大特征:自由、流动和统一。  相似文献   

2.
刘蕾 《海外英语》2013,(23):151-153
赛珍珠在其英译《水浒传》中运用"异化"翻译策略,违背通顺原则,抛弃透明话语,拒绝制造作者在场的幻觉,凸显源语文化的异质性。从翻译动机、文本选择和话语策略等方面探索《水浒传》英译本的"异化"翻译特点,与施莱尔马赫使用的"异化"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赛珍珠的"异化"翻译策略超越前者的"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局限性,有助于典籍英译文本为大众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丰乳肥臀》是莫言笔下的一部长篇巨著,莫言曾说要了解他的作品,首先需要阅读《丰乳肥臀》。葛浩文作为莫言作品译介的首席翻译家,于2004年翻译完并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然而,由于译者和原作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译文或多或少还是出现了语言、文化、篇章层次上错误的翻译。根据施莱尔马赫的传统阐释学观点,误译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通过将《丰乳肥臀》一书与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列举出了五种误译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视角解读《雅歌》,可以看出它是古希伯来时期宗教向日常生活渗透的产物,与希伯来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质是契合一致的,独特的流传过程增强了《雅歌》的宗教文化蕴涵,加之爱情与宗教的异质同的关系,这些都赋予了《雅歌》这首情歌以超载单纯的世俗情爱的深沉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这部小说中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究其根源,应是受当时的陆王“心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小说对宗教的戏谑嘲讽则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当时社会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6.
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可以为解读英雄史诗《格萨尔》打开新的视域。结合"行动者—系统—动态学理论""宗教功能论"对《格萨尔》中所示宗教文化和社会行为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格萨尔》的结构内容与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哲学,一如世界上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一样,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而忽视乃至根本否认它们之间的统一。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本文在肯认二者相互对立的前提下,从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特别地论证和强调了宗教与哲学的统一性。一方面,我们强调指出,自哲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指出,宗教不仅对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有明显的助推功能,而且对人学或人生哲学和认识论也有明显的助推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量材料和有力的论述,说明《金瓶梅》所描写的宗教背景应是明嘉靖时代的宗教背景,其特点是道教得势,佛教失势,佛道同时流行,而佛教流行更广泛。从而为《金瓶梅》的背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马赫对牛顿时空观的批判及其意义,认为应肯定马赫的哲学思想特別是时空观对现代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如果因为马赫思想存在唯心主义因素就全盘否定它,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这里试图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尼康诺·莱茵纳神父、菲兰达和菲兰达的儿子霍·阿卡蒂奥,探析西方基督教是如何对拉丁美洲人民进行精神殖民,从而揭示出在拉丁美洲多元混合的文化传统中,西方的殖民文化对拉美本土文化的冲击和颠覆,并逐渐与其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化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一个立足于虔诚的信念和繁琐的礼仪上,一个基于理性的思辨和逻辑的论证.但是哲学又是从宗教中脱胎而出,有着宗教的痕迹与烙印。所以,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神宗教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思想不等于一神宗教,思想是概念运动,宗教则是信仰运动。一神宗教的产生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一神教产生之客观或必要条件是"民族共同体的苦难",而"民族共同体的苦难"与犹太民族基本是一个同义词,在古代,不再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无助、无望,因此,作为一神教的产生是非常偶然的。但"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只赋予一神宗教产生以可能性,而没有赋予它以现实性,一神教之产生仅仅有客观或必要条件是不够的,它还须有主观或充分条件。一神教产生之主观或充分条件是"先知们的战斗精神",正是先知们的努力及献身精神使得犹太民族幡然忏悔、大彻大悟,并真正踏上一神宗教的通途。  相似文献   

13.
希腊化宗教是希腊因素与东方因素融合的结果,其中东方因素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统治者崇拜和东方神灵的盛行。由于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奥林匹亚宗教的衰落,希腊人需要新的精神寄托,于是以自愿归附或自然同化等方式接受了东方的宗教传统。因此,严格地说,这一时期的宗教不是“希腊化”,而是“东方化”。在宗教领域,东方人使他们的征服者变成了被征服者。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宗教文化渗透进了人类文化的种种领域;宗教获得这种力量的原因在于宗教解决了人对终极问题的关注.人的定义是个众说纷云的话题,本文以宗教与人的终极关注问题为视角点,给出了一种关于人的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在内政外交方面功绩卓著,但他的宗教政策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一是此时基督教教义正处于完善成熟阶段,纷争不可避免,难以调和;二是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加剧了教派冲突,皇帝在政教两边难以协调;而且皇帝各项举措所需要的经济支出对东部省份的强加,直接促使该地区分裂势力的壮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以末世论因素的有无和多寡,可将古希腊宗教划分为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和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两部分。前者为古希腊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经历了从非人格神到人格神崇拜的变迁,讲述了宇宙的产生、人的命运,其对人同神的冲突与和解等尤为关注。除了对人类苦难的独特解释,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另一重要特征,是人性从混沌状态中的分化,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史上,对宗教的探讨大体存在两条路径,一种是理性主义的,沿着这条路线,宗教问题就被置于社会批判的框架之内,宗教也就成为批判的对象了;另一种是非理性主义的,在此视域中,宗教作为信仰而存在,其存在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我们当前的现实而论,在双重视野下对宗教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发生学上看,宗教学思想的产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理性与信仰从神话思维中的分化。在西方,这种分化发生于古希腊,理性之形态表现为概念逻各斯。逻各斯与神话本来一体无分,使两者相互分离的原因,一是希腊宗教祭仪在城邦生活中的公开化所导致的宗教祛魅,二是较具个人性和神秘性的奥尔弗斯宗教对信仰的私密性的强化。另一方面,就最早对宗教进行理性辨析的哲学家塞诺芬尼来说,这种分离则是希腊宗教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逻辑上的错位所致。塞诺芬尼率先运用理性对宗教进行批判,在这个意义上可视为西方宗教学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