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字》是霍桑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样也是他宗教批判和宗教反思的扛鼎之作。在《红字》中,霍桑以基督教的"赎罪"原型向读者讲述了一段灵魂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不仅是来自上帝的救赎,而且是来自个体良知的救赎。它虽发之个体却带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主题寄托和传达了作者深远的社会忧思和人文感伤。  相似文献   

2.
《万紫千红总是春》《街上流行红裙子》和《闺蜜》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当下的三部书写女性情谊的电影。它们在讲述女性故事时所采用的相似而有区别的讲述方式,表达了左右女性之间微妙情感的主题,以及这种主题是如何与女性特质、时代情感及国家政治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友谊》精炼讲述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历史友谊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讲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外交往带来的新机遇.该文主要从双语纪录片字幕翻译特点入手,以该纪录片双语字幕翻译为例,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译例探析纪录片字幕翻译特殊性、瞬时性以及口语性的特点,深入探析纪录片中字幕增译、省译、转译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4.
《顽主》《甲方乙方》《私人订制》都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故事模式。三个剧班的演出目标和表演者需求各有所异。《顽主》借该模式呈现纷繁的社会现象,表达现代都市人的焦虑。而作为贺岁片的《甲方乙方》是一个圆梦游戏,《私人订制》则是梦的拆解。这一模式实际上模拟了“造梦机器”电影的拍摄过程,甚至模拟了日常生活运作,具有元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应在各国创新成果交流合作中起到重要作用。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呈现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新面貌和新突破。本文以纪录片《创新中国》第一集《信息》翻译实践为例,尝试从专业词汇、英汉差异、语域变化三个层面分析如何准确严谨地英译科技类纪录片中的字幕,旨在推动纪录片英语译文传播,以讲好中国故事,使“创新中国”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天堂电影院》和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都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成长的故事。《天堂电影院》与《放牛班的春天》虽为两部不同国别、不同导演、不同时间拍摄的影片,但二者在叙事人物构建、叙事结构模式以及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导演梁碧波的纪录片《三节草》拍摄于1998年,至今已获得国内外各种大奖和好评。作为一部经典的纪录片,其情节感人且发人深思,文章试以人类学的新兴学科——影视人类学视角赏析该影片,从中体验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反思影片揭露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影《24周》(Vierundzwanzig Wochen)是一部由安妮·左拉·贝拉希德执导的德国剧情影片,于2016年在德国首次公映。影片通过“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位怀胎六月的母亲因为腹中胎儿被查出患有严重疾病,不得不在留下孩子还是堕胎之间作出艰难抉择的故事。本文将以患者的家庭成员作为观察视角,分析探讨在面对孩子的先天性疾病时,亲情及理性之间纠结矛盾的心路历程,真实体悟影片中的疾病叙事手法,以及疾病带来的生存困境及其对家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是有效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南方周末》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南方周末》能够敏锐捕捉30年来我国社会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状况,对其做及时而准确的提炼概括,从而把握了国家形象的灵魂;此外,《南方周末》坚持以"新年献词"的方式,编织对国家的宏大叙事,谱绘了国家形象演变的图谱;最后,《南方周末》通过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作深度报道,成功刻画了普通百姓,尤其是下层劳动者的真实面貌,这是对主流官方话语传达的国家形象的有力补充。《南方周末》正是以这些方式,另辟蹊径,独开窗口,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更加真实、全面、深刻,而富有质感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闽宁镇》是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重点影片,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在闽、宁两地扶贫干部的带动下走出大山,历经艰辛把昔日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新时代移民故事。影片在叙事手法和表现形态上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贯通崇高情感和普通情感的联系,打通崇高行为和日常行为的关联,使得电影故事的现实性强、人物的可信度高、情感的真诚性足,再塑了观众对国家主流电影的信任,不失为国产献礼片的一个新收获。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15,(6):78-81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开来,掀起了一阵舆论漩涡。社会各界虽然对柴静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褒贬不一,但其产生的巨大传播影响力不可否认地存在。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掀起舆论热潮的成功因素在于纪录片的传播五要素环环相扣,配合紧密,并富有独特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2.
贺晔 《考试周刊》2009,(15):22-23
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短篇小说《无名女人》讲述了一个无名姑姑的故事。姑姑之所以无名,主要是受父权的压制。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姑姑的故事,反映了华裔女性寻求认识自我的呼声,这个声音来自美国白人社会及中国父权社会的双重压制。  相似文献   

13.
在遵循纪录片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故事化创作手法可使纪录片更乐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增加影片的故事性,以人物充满张力的语言来结构故事情节,以音乐参与叙事营造故事氛围,使整个影片充满悬念、跌宕起伏,一举摘下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桂冠. 《寻找小糖人》对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手法的成功探索,将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国内纪录片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NHK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最后一集,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的《出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出路》以读书致贫为基本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同时该片叙事策略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营造了真实、客观的影像特征,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内外视角结合的叙事视角;长镜头、同期声和无配乐声音设计的叙事语言;客观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创作者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点。  相似文献   

15.
余灵婕  高歌 《英语广场》2023,(32):11-14
《四季中国》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之作。好的影视作品离不开高质量的字幕,而字幕翻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三个维度探究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发现《四季中国》的字幕翻译做到了多维度适应,能够有效传递重要文化内涵,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介绍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天方夜谭》。因为明朝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喜欢在夜间举行晚会,书中的故事又都是在晚间讲述的,所以就翻译成这个书名。“夜谭”就是“夜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08年第3期《山花》“头条自荐”推出麦家的短篇小说《陆小依》。麦家近些年以《解密》、“暗算》与《风声》等可读性较强的长篇小说迅速走红,自然使读者对他的小说保持某种定向期待。但这篇《陆小依》却并不“好看”,可复述的故事也十分简单:陆小依因为去接从美国回来的大哥而在车站丢失儿子安安。或许作者的重心并非在于讲故事,而在挖掘呈现一个女人的精神状况——但陆小依这个形象却又如此单薄、暧昧不明。并不高明的议论与无关紧要的细节铺陈导致讲述节奏的失控,而引入“我”曾迷恋口语诗等“旁逸斜出”的段落,更使得小说有些“四不像”,整体感塌陷。  相似文献   

18.
《石门阵》之所以将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和高超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其中合理的叙述视角传达了深沉的创作意图,适宜的叙述节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灵活的叙述口吻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故事人物。  相似文献   

19.
《码头》是广西作家红日的短篇小说,围绕误会逐步展开老麻这个小人物的际遇,讲述摆渡人生存变化的故事。从全文来看,隐含于小说故事背后的社会主题思想固然值得深思,但作者欲借小说主题而反映的人物性格命运同样也值得人们重视。本文试着从小说《码头》故事中老麻的行为动机与现实社会困境出发,深入剖析其误会情节设置上的巧妙的创作手法,从而深入小人物内心世界,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与其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录片《铿锵集》是香港最“长寿”的电视纪录片。1978年至2009年间,《铿锵集》有关教育主题的节目立足社会民生,传播方式科学合理,传播效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