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修养是"物化"和"具见"的结果。他的"物化"和"具见"指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只要具有"道"、"息"的修养,生命之息就不会停止运动,其心胸就会博大升华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懂得解脱才可能会有逍遥的人生之游。"具见"见地具备,具备解脱之见,人生才不会被物质世界所利诱,不被现实环境所困扰。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伟大哲学家,主张"道通为一"的"齐物"世界观。他超越了主观的相对与局限,畅游在客观的绝对与统一之中。他的"无我"、"无待"、"无物"、"虚静"、"顺其自然"等思想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修身养性的实践方法。庄子的人生哲学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为我们浮躁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泉般的宁静。  相似文献   

3.
老庄和叔本华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叔本华那幽思玄妙的唯意志论和低靡沮丧的悲观主义相比,老庄哲学既惊世骇俗又深邃睿智。在老庄看来,理智不是意志的工具,欲望不是罪恶的渊源,痛苦与欢乐都为心性所为。只要能绝圣弃智、绝巧弃利、见素抱朴、淡泊名利、私欲贪鄙就会悄然而没,人们就会情志舒畅。不会像叔本华那样悲悲切切、愤世嫉俗、傲慢狂躁、狭隘自私、孤僻冷漠、偏执少爱,而是为人宽和温厚、胸怀坦荡,既能包容天地.囊括八荒,又能泽润万物.施惠万民。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和叔本华是西方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二者悲剧理论的差异和对峙,以至在认识上造成一定的偏颇.本文则主要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展开比较研究,在考察其相异性的同时,力求深入挖掘二者不容忽视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学在起源时期有着类似的发展道路。西方文学肇端古希腊,而古希腊拥有两位双峰对峙的理论大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相得益彰,沾溉后世,其后基督教的传播又给予西方文学深刻影响。在中国则是儒道互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论流派和老庄的道家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与庄子艺术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和庄子以对“存在”和“道”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表述,来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对象化认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们贵真的反美学艺术观,以期在反异化、争自由的道路上获得人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7.
庄子和萨特,他们都把自由作为哲学思想的基本问题。但因两人所处历史、文化、地域等多方面的差异,因而在对自由的具体规定和把握上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嵇康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庄子与嵇康人生观的异同及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作一尝试性的比较。 一 庄子和嵇康对人生问题都进行过理性的思考。他们从人性自然出发,在个人和整体的关系上,肯定个体的价值存在,反对外在的约束,追求自由自在,纯朴真诚的人生。不可否认,在某些方面嵇康  相似文献   

9.
从丑得以存在的背景、美丑的关系及其形而上的依据等方面比较庄子与雨果的审丑。庄子的审丑成就了中国艺术朴素自然之美,雨果的审丑指出了描绘丑怪事物的美学价值,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子、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均具有开创性。其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着眼于对审美主体心理的分析 ,并且重视从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者的差别在于 ,庄子的理论出发点是其人生哲学 ,而康德的理论出发点是其“批判哲学”;庄子认为审美主客体是相融的、“物我同一”;而康德认为审美主客体是彼此分立和对立的 ;这种主客意识的不同导致了二者理论的彻底与不彻底之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谢亮 《华章》2007,(4):74-74
自表面上看来,叔本华与康德在道德教育必要性上是持完全相左的观点:然而关于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可作价值评价的道德行为等方面,叔康二人的思想其实还是有着交错背离的比较基础,甚至在此些问题上虽始基于各别的先天预设却有殊途同归之虞.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生终结的死亡问题,无论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死亡既具有相同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又具有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观是依乎天道、顺其自然的、洒脱的,“以道观死”面向“道”;而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凝重的、有责任的,人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声并具有“畏”的勇气,不能总沉沦于常人,是“向死而在”面向“在”。  相似文献   

13.
庄子和屈原同为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少相同点,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浪漫主义风格、精神、内容、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在否定和批判现实,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崇尚人格美等方面又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卓越的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出发,提出了"可说"、"不可说"的概念,并用"不可说"来形容那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神秘之域"。而纵观中国哲学史,先秦时期的庄子也发现了语言表达无形的"道"的局限性问题。但相处不同时代的两位大师针对语言的这一局限性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自严复直到今天,将卢梭与庄子进行比较研究的人一直大有人在。主要是卢梭与庄子在抨击社会文明、呼唤自由人性方面有些相似之处。然而,笔者以为如果立足于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的层次上去分析问题,则庄子与斯宾诺莎倒是有更深刻的比较意义。斯宾诺莎与庄子均执着于人生境界的完善,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都对世俗人生有某种程度的厌恶情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7.
赵丽 《现代语文》2006,(7):96-97
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西欧普遍建立起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带动社会生产力、科学和艺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古典哲学、美学带来了新的危机。此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取代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但是人们发现,社会的巨大进步并没有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人类巨大的苦难。启蒙理想家们种种动听的诺言并没有实现,相反新的两极分化取代了旧有的阶级对立,特别是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启蒙理想。从大陆理性派到康德一直被坚持的理性精神受到怀疑,由此带动了西方哲学开始向现代形态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据说,人类的聪明才智之特征,表现在从具体的观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来,那么就时间而言,一般概念出现在观察之后。如果确实如此,对一个完全靠自学——既无老师又无书籍——的人来说,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种具体观察属于何种一般概念,而该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种具体观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他能正确的处理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仅这点,也许可以称它为自然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庄子以齐物、道通为一扬弃存在的分裂;以齐是非扬弃道术为天下裂,二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对存在统一性的追求。同时,庄子又区分了礼乐文明塑造的“我”与本真之“我”,反对遗忘本真之我,并将“独”规定为人的理想品格,其中包含着对个体性原则的注重。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紧张显而易见。庄子以逍遥之论化解统一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之间的张力。逍遥既以物我合一为前提,又以自我为主体,并具体表现为个体在精神世界中的“独往独来”。在逍遥之境中,统一性的追求与个体性的承诺得到了双重确认。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想上,都坚持人性“归于自然”,培养自然人;在教育内容上,都反对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和束缚,否定智慧、知识和书本的积极作用;在教育方法上,都注重依照自然法则,拒绝人为的强制教育手段。二者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