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讨论了日语自动词和他动词,主要是相对动词及其与语态的关系。从日语学习的角度探讨了日语相对动词的形态特征,分析了他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意志性,非宾格动词的非意志性,讨论了"自动词+(さ)せる"的动作的双重性,他动词动作的单重性问题及"他动词+(ら)れる"的主观动作的状态性和自动词的动作、状态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伞头秧歌"是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其表演分扭秧歌和唱秧歌两个方面,且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秧歌有"过街"、"掏场子"、"小会子"三种主要舞蹈表演形式。"伞头秧歌"几种角色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伞头"的道具运用及步伐和肢体动作;"鼓子"的道具运用及击鼓的动作;"拉花"扇舞的"绕"和"甩",步伐的踢与吸,体态的扭倾含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介词"在"在古汉语句子中出现的位置及与之相搭配的动词的考察,认为现代汉语中"在+处所"的用法基本沿袭了古汉语。"在+处所"前置表示动作事件,整个句子强调动作;后置表示状态,句子强调的是动作的处所。  相似文献   

4.
樊晓萍 《考试周刊》2011,(71):98-100
一、引言日语中存在为数众多的近义词。这些近义词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意义、用法上都有很多相似点或共同点。"当たる"和"ぶつかる"就是这样一对近义动词。它们都可以以"动作主体(假设为物体A)が动作对象(假设为物体B)に当たる/ぶつかる"的形式出现,表示"物体A与物体B发生接触和碰撞"的动作。那么这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不是完全一致?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到底在哪里?我认为要辨别这两个动词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一、"施动者"和"受动者" 例如:小狗吃了骨头。这句话中,发出动作的是"小狗",而动作的接受者是"骨头"。那么我们可以依据"把"字句的转换公式:施动者+"把+受动者+其它,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改成"小狗把骨头吃了。"把"字句的练习就完成了。"被"字句的转换公式是:受动者+"被"+施动者+其它,那么我们依据这个公式,把这句话就可以改为"骨头被小狗吃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常常"和"通常"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常常"与句子的核心成分联系非常紧密,且仅仅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很高,既可用于陈述过去、现在发生的事件,也可表达将来的意愿。而"通常"与动词的联系并不紧密,不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通常"不可修饰简单谓语或单音节动词,且不用于陈述将来事件的句子中。此外,"通常"还可以用于主语前,修饰整个句子。因此我们认为,"通常"是对整个事件进行描述,而并非单纯修饰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非结句"一V"的"一"核心意义在于表充分条件或足量意义,重在V所指行为动作之出现发生;"一"是行为动作凸显标记,能提高动作指别度,强调足量意义;结句"一V"多表结果或动作行为留下的状态,若结合语篇,区分结句否或不必要。  相似文献   

8.
庞佳 《教育导刊》2011,(11):54-57
"动作隐喻"是舞动心理疗法的主要工具,文章通过"动作隐喻"解析大学生身体动作语言所传递出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再"和"又"从语义上看都可以表示动作的重复,但是"又"的语义远比"再"丰富。文章分别从语义、词性、句法、语用等方面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祁县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祁县方言中的"的"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外,还有其特殊的用法。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的持续、事物在某方面达到的程度、动作完成后客体的存在状况、祈使意义、趋向意义、动作进行的方式手段(和某动词一起作状语修饰另一动词)。其中与普通话中"着"用法对应的"的",应看作是语音演变后山西方言保留"着"古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邓湘宇 《考试周刊》2011,(18):237-237
精细动作即小肌肉动作,是指幼儿手的活动,主要包括眼手协调、手指屈伸和指尖动作等局部活动,精细动作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视力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发展有其相同的规律,[1]视力残疾幼儿"以手代目"认识外界事物,因此精细动作对他们生活、学习的影响更为巨大。  相似文献   

12.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介绍随着主题‘在秋天里"的开展,我们渐渐地从捡树叶、画树叶、拼树叶等活动进入到分主题"果子熟了"中的音乐活动《摘苹果》。面对教材中所提到的教学内容,学唱、创编歌曲和舞蹈动作的创编,我思考着将音乐活动中按照歌曲内容做相应的动作的目标实现的同时,不着痕迹的教会幼儿一些舞蹈的基本动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身体相关机体、机能参与各"职业类型"岗位工作的生理和机能动作的需要,研究设计了各"职业的类型"岗位体能锻炼评价测试的项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相似文献   

16.
施耐庵在《武松打虎》中,把人和虎都写活了,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 下笔之前,他不顾危险,深入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里,躲在大树上,仔细观察老虎的生活习性和捕食的动作,以便真实地描写虎的神态和动作。他还向猎人借来了虎皮,琢磨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动作。  相似文献   

17.
晏心平 《考试周刊》2011,(54):162-163
太极拳教学是对太极拳动作的认识活动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设置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主体对太极拳动作的认识。同时认识的观念化,有助于人们对动作要领、规格和方法的把握,使动作规范化。认识活动由观念化向意念化的转化,将促进学生对动作内在"神"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表示"抑制不住、不由自主"意义的副词"不禁"是由跨层结构"不禁"经过词汇化而来的。"不禁"词汇化的动因是句法结构的复杂化、VP语义的演变、韵律规则的制约等,其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大概在唐五代时期,伴随着构式"S施不禁VP"中VP的语义变化,当VP从表示S施外部的动作行为等变为表示S施本身所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生理反应和主观情感等的时候,韵律词"不禁"便完成了其词汇化,从一个跨曾结构词汇化为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19.
"陆续"是个客观描写或刻画动作行为发生的情态的副词,表义重点是指不同的动作行为主体有序地逐次地进行同一行为动作或同一主体以同样的动作跟不同的对象有序地逐次地发生关系。其语义一般是多指向的,可以指向主语、宾语和谓词,但着眼点在谓词上。其语义特征可概括为[+有序][+逐次]。"陆续"句的谓语中心多为VP,也存在表动态的性质AP。"陆续"所在的句子的主宾语中必须至少要有一个在所指方面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否则不成句。  相似文献   

20.
"V个VP"结构是否表示程度高的量,意义与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密切相关。"V个VP"结构中V和VP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具体可分为动作和方式、目的、时机、原因、受事和结果6类,其中表示动作和结果关系的"V个VP"结构(简称为S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存在着特殊性,是一种主观异态量表达结构,主要包括主观大量和反预期量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