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具体演奏器具为主的固定选题模式,强调产地对乐器之性质、乐理机制形成的重要影响,对乐器功能与演奏过程及其具体的审美感受的描述,对“乐”与“自然”和“人”三极关系的重视等,是《文选》音乐赋主要作家所共同遵守的创作程式。音乐赋亦体现了由以悲为美、特重伦理到追求中和之美、哲思浓郁,到由崇高美向优美转型的两汉魏晋审美变化。从各重其“器”到“琴德最优”,到特重人自身的音乐结构,则反映了审美主体由关注外在自然到希图借助外物以探究宇宙自然至理,到通过对人自身的彻底肯定来张扬人的生命主体意识这种两汉魏晋审美思潮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儿童文学功能认识的偏差,导致众多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没能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审美功能。儿童文学功能系统的优化结构应当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多种功能的统一,并选择文学审美价值高的作品作为文学活动的材料,在活动中体现美的欣赏过程的特点,从重功利向重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3.
明──明确教学标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步骤。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标准是审美性的,欣赏课是通过课堂进行普及性的审美教育的方式。要想达到欣赏课审美性的教学标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1.以简介作品内容情节、时代背景为向导,诱发学生兴趣,激起学习动力。2.以教师适度分析作品艺术形式和创作意图为途径,传授欣赏的方法,打开审美的通道。3.实现认识作品的内涵、理解其象证性、感悟其美感特点、形成审美能力的目标。其中以研究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意图为主。如,欣赏秦兵马涌图片时,要侧重研究和理解作品的写实性手法和准确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4.
传记在古代隶属于历史,作者以史官为主,重在忠于历史,对历史负责,意在以史为鉴。进入20世纪,传记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转型,向文学领域迈进。传记作者的文学意识开始自觉并且日渐突出,传记作品的文学性渐渐得到强化,传记的审美功能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审美修养已成为公民的一种基本素养。音乐教学的改革,使音乐课逐渐从唱歌型、知识能力型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向审美型发展。这种审美型的韵课是教学思想彻底转变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其特点是从育人出发,以欣赏为主,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打基础。音乐审美就是认识和领会音乐作品的美,翻开音乐课本,可以看到所入选的教材绝大多数是音乐宝库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美的因素。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苏家兵 《林区教学》2013,(1):117-118
视觉审美心理概论是建立在实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以格式塔理论为主,力图从形式本体的角度提示人类视觉的审美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注重视觉艺术的整体性研究,注重心理学实验性的考察,强调视觉艺术审美中的知觉与直觉。维斯顿作为摄影视觉大师,其摄影作品注重视觉语言的简化与被摄体"形"的追求、"质感"的把握。在极其微小的被摄体中常能以小见大,把被摄体情感化地表述出来。在大量丰富、实地的摄影作品中把视觉审美中的视觉平衡、色彩把握、质感表现、画面韵律等表现到了极致。用视觉美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维斯顿摄影作品风格有着现实与理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超越纯粹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海音在创作时,有着明显的对比意识,其作品从题材组织、情节线索、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存在着一个艺术的对比系统。对比法则的应用,使其作品发挥了多种艺术功能,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美术领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以欣赏为主,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培养审美愉悦和审美能力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孩子用情感去体验,享受作品带来的愉悦感受。于是,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挖掘作品的教育价值,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与欣赏,加深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成为我们思考和研讨的重点。为此,我们展开了专门的教研活动,选取大班《建构式教材》下册毕加索的作品《梦》,组织教师在深入挖掘作品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童话借助夸张、想象、拟人等艺术手段塑造出鲜明形象,编织出曲折、奇异、生动的故事情节,可折射生活,富有童趣,能被儿童接受,使其在阅读与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与审美熏陶。对此,笔者由童话审美功能出发,分析了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特点,为儿童创造出良好的审美环境,使其乘着想象的翅膀,在童话殿堂中自由翱翔,快乐学习。一、把握童话审美功能,营造童真氛围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本身极富美感,具有强大的审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地位,而其悲剧审美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更具独特条件和意义。本文以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悲剧作品的审美解读为切入点,从悲剧审美价值、审美心理、审美意境等角度促进学生人格培养作了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11.
从墨竹这一中国文人画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入手,简要论述了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了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进而以墨竹为媒介探完了诗歌题材中带有自然性与原生态的审美,儒家思想中人伦道德的审美与文人画中淡逸抒情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与流变。最后.以墨竹与中国文人画审美的暗合为突破口,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竹的美学价值,总结了竹在园林中的应用方式如作为园林绿化主景、与其它园林要素组合造景等,以期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和悠久的竹历史,竹文化符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产物,是华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竹文化符号是"符形"与"符意"结合的二元关系,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也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意味。墨竹符号不仅是君子人格的象征,而且是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精湛的编织技艺、优良的材质属性、深蕴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发展成就为舒席竹编提供了物质与文化的舞台。聪慧的舒城人用竹篾创造性地把舒席引入大雅之堂,提升了舒席竹编的艺术价值,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愫和文化修养,积淀成源远流长的中华竹文化。  相似文献   

15.
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画派。以水墨为元素.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宗旨的墨竹创作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赵頫.他以文同、苏轼为师法对象,继承和发扬了湖州竹派的美学思想.明确提出了“书画本来同”观点.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墨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筑  冯辉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124-1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对流行于务川仡佬族的“打篾鸡蛋”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务川仡佬族“打篾鸡蛋”的价值,指出其具有浓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人文价值、广阔的社会价值以及全面的审美价值与健身价值,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曲刚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103-107
中国传统美学对情感与艺术创作关系的认识,大致可分两类:儒家美学坚持艺术创作对道德情感的教化主旨,偏重道德人格,认为审美经验只是助成道德目标的附庸.而庄子美学、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魏晋玄学、禅宗美学、王夫之的诗歌美学,甚至于西方康德美学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宣扬情感二分论和美善分离说,强调审美人格的塑造,以确保审美经验的纯粹性.本文试图以后者的视角,从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人手,对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说"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陈鹤琴非常重视幼儿美育,认为幼儿美育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审美感,发展幼儿的欣赏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同时幼儿美育也是幼儿表情达意和陶冶情操的最好工具.陈鹤琴提出了美育的快乐原则、整个教学法原则、美育生活化原则、美育本土化原则,以及重视审美环境的创设、重视幼儿艺术兴趣的激发、重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幼儿美育方法.陈鹤琴的幼儿美育思想对当前的幼儿园美育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印"四绝的赞誉,其画竹题记更是饶有理趣,真率、深刻、独特地表达了他的宗法自然、务求创新的美学思想、创作体验、艺术手法.同时,题记语言清新、质朴,别有韵致,实属值得珍视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20.
伍玥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11-13,18
大同云冈石窟是北魏时代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见证。从审美人类学角度把云冈石窟放在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不仅仅考察当时的"语境",同时也考察云冈石窟在现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反映的审美现象,考察其在北魏时期以及当代社会里作为雕塑作品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