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晨星 《教育艺术》2003,(10):50-52
(五)精彩的话留在后头——要这样结尾 俗话说: “编筐编篓,难在收口。”的确,龙头还须风尾,结尾之难不亚于开头。美国演讲家约翰·哈斯灵在《演讲入门》中写道: “各种研究表明,演讲的结尾比起正文,更能被听众记住。你要充分利用这个重要部分以取得最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陡转与诗化:微型小说结尾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微型小说创作中营构“转折式”结尾已成普遍现象。“转折式”结尾的确有诸多表达上的优势,但把它视为“艺术规律”,人人转折、篇篇转折,却又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清新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的诗化结尾不失为突破微型小说创作中这种情节樊篱的另样追求。微型小说结尾应当依文势自然而结,走多样化之路,不可形成套路。  相似文献   

3.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强调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也就是说:好的结尾应该如撞钟,虽然已经戛然而止,但文章那美好的意境、感人的细节、别致的写法、优美的语言,却深深地印人读者的脑海中,令其回味无穷。同开头一样,好的结尾可以使你的文章达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奇效。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可见文章结尾用“画龙点睛”来形容不足为过。如何使自己文章的结尾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相似文献   

4.
古人曾说: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可见,古人在强调文章开头要生动,主体要饱满的同时,要求结尾要有力。结尾好,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使读者有回味的余地。好的结尾犹如撞钟,虽然已经戛然而止,但文章那美好的意境,感人的细节,别致的写法,优美的语言,却深深印入读者的脑海中,令他们回味无穷,真可谓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似文献   

5.
罗丹红 《教育艺术》2003,(12):61-62
一堂完美的课,犹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不仅要有“序曲”——引人入胜的“开讲”,还应有“终曲”——淋漓酣畅的“收束”。许多优秀的教师处理课堂结尾都  相似文献   

6.
<正>大象老师又布置(bǜzhi)奇怪的作业了,还是写作文。不过,这次不是写“开头”,而是写“结尾”,一篇作文只要写几句, 甚至一两句也可以! 狗狗高兴得“汪汪”叫。兔兔却直摇耳朵,他觉得,写结尾比写开头难多了。你还没想好整篇作文写什么,怎么来结尾啊! 大象老师表扬兔兔:“说对了,虽然只是写结尾,也要想一想整篇作文大概要写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文章中完整的自然段,或大自然段中的某一部份,具有开头、正文、结尾三个明显的层次,而且总是遵循着“凤头、猪肚、豹尾”(元曲作家乔吉语)的艺术标准:即开头要美、篇幅小(一般只有一句话),中间要饱满、篇大,结尾要有力、篇幅小(一般只有一句话)。这种语段与其它语段不同。为把这种两头小中间大,有开头、正文、结尾的完整语段区别出来,特称它为纺锤语段,并根据“起承转合”篇章说,把这种开头叫首起部分,正文叫主体部分,结尾叫尾合部分。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鼎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中学生作文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中学生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结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②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文章的延宕部分统统捅破,把该留下空白的人物和事件交待的过于直白,该“藏”的未“藏”,该“白”的过“白”。③空喊口号。在结尾处大喊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往往超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的“度”,这种结尾大煞主题。针对上述毛病,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但是,很多同学却不知道结尾的力度来源于哪里,在追求力度的时候往往只知道呼吁号召,貌似有力,实则外强中干。怎样增强结尾的力度?笔者以为,赋予结尾以美学意蕴,是增强结尾力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们写作文要善始善终。既要有个好开头,也要有个好结尾——古人称它为“豹尾”。一篇文章的结尾自然、生动、有力,不仅能突出文章主题,而且能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相似文献   

11.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结束象征着成功的完整。正如“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想要创作出一篇好文章,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语文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结尾却了了收场,就会缺乏“完整感”,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相反,如果教师在每节课的最后以艺术性的方式结尾,就会带给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感,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曾江保 《读写月报》2022,(23):38-42
<正>[文题在线]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教师点题]首先,本题给出了“限定结尾”——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颇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形式看似新颖,实不难写。这种作文形式类似于命题作文,但更开放灵活,可选素材也更加丰富,学生可以从这个结尾明确全文立意,选取典型的素材来书写,能有效避免“千人一文”的情况。在审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备课资料     
以S结尾的名词所有格的构成是加“'”还是“'s”?单数名词构成所有格时,要在该词后加“s”,如myEnglishteacher'sbook(我的英语老师的书);复数名词构成所有格时,因词尾已有字母“s”,所以,该词后仅加“'”,如theteachers'office(教师办公室)。有些词虽以字母s结尾,但却不是复数形式,构成所有格时该如何变化呢?以获奥斯卡提名的影片《BJ日记》(BJ'sDiary)为例,该片的全名是BridgetJones'sDiary。由此片名可见,以s结尾的名词所有格仍是“'s”。但毕竟此类以“'s”结尾的词具有其特殊性,有时可以仅在词尾加“'”,而不是加“'s”表示所有格…  相似文献   

14.
一、数学课结尾的现状 1.结尾形式过于单调。一些教师的思想里,总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数学课的结尾只要出几道题目练习一下就行了,或者只要变换几个花样即可。2.结构模式过于呆板。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复习——导入——新授——巩固(结尾)”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往往是课堂教学模式呆板, 形式单调,久而久之,数学在学生心中便失去了新鲜感。3.结尾语言“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结尾的含意,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注意到了“花环”与《药》的“结尾”的内在联系,却不能接受“一个是光明的象征、一个是宣染坟场上的阴冷气氛”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企图将这二者之间的“不调合”“统一”起来,于是作出长篇引证,试图证明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这未免有点穿凿。也有人认为这正是鲁迅内  相似文献   

16.
李素华 《现代语文》2011,(11):141-142
古人对文章的结尾有“豹尾”之说,意思是说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那样刚劲有力,灵活俏动。所以中学生应重视文章的结尾,不能对结尾漠然置之或草率收兵,要掌握一些结尾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美术课开始的讲授部分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每一课结尾的精心设计。即使有的老师能在课的结尾作些总结,也仅是停留在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评价上,有些形式主义,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美术教学大纲规定,通过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意体现出培养目标。每一课结尾的五分钟是向学生反馈信息的黄金时间,因此要明确目标,精心设计好每一课的结尾。  相似文献   

18.
古人常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就是说文章结尾要简明有力,使文章升华,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当考生写作时,往往考虑的是题目与开头,而结尾处草率收兵,结果落得虎头蛇尾的惨局。好的结尾会给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之感。因而,文章的结尾应考虑这样几种方法:一、首尾照应法这种结尾的特点是文章的开篇和收尾构成呼应式的统一,有开有合。如2002年浙江一考生《他们都选择了明月》的结尾:“在纸醉金迷、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更要摆正自己心灵的天平,用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对得起心…  相似文献   

19.
一、课堂结尾的意义古人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强调文章开头美丽俊秀,中间丰富充实,结尾响亮有力,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的确,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有丰富充实的展开,还要有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的结尾。然而,很多老师对课堂结尾这一环节却  相似文献   

20.
导读三例     
抓住结尾学习全文——《狐假虎威》导读线索这则寓言的结尾,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阅读课文的重要线索。一、读结尾,解课题。看看结尾和课题中的哪些词语可以对照着解释,很自然地就能将题目中的“假”理解成“借”,“威”解释成“威风”。二、读结尾.解词语。找出文中描写老虎动作的词“扑”,描写狐狸动作神态的词“窜”、“转”、“扯”、“神气活现”等,能加深对“凶恶”、“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