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读《语文学习》2011年12期《“语文味”探微》.我有话要说。许国申老师不满于”语文味”的理论是一本“糊涂账”,进行了一番“探微”,诚心可嘉.理论探索的勇气可嘉。然而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语文味”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李耕拓 《语文学习》2010,(7):137-137
李先著先生在《请不要“以讹传讹”》(见《语文学习》2007年第6期)中谈到.有一份高三语文测试卷.要求考生选出“是顾炎武名言的一项”.答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这一答案是错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并非出自顾炎武之口,虽然他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过这种思想,后来由梁启超概括了顾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3.
读《语文学习》2011年11期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的标准(《语文学科知识概论》).大受启发。我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有另外两项基本的标准,一是具备阅读的习惯.二是具备写作的能力。缺少了阅读和写作的意识和能力,一个语文教师还有什么呢?放眼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只通过网络资源或现成的教案,进行亦步亦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5.
常海英 《考试周刊》2011,(59):60-60
《老子》中有“积累”的原始意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累”,《现代汉语词典》释:(事物)逐渐聚集;《辞海》释:聚集增多,都取渐进“聚集”义。但就语文“积累”而言,就有什么是语文的“聚集”,语文“聚集”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语文“聚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多维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多维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专家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总结这些要求可以看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大批判,时至今日。语文学科的改革浪潮虽几度“惊涛拍岸”.但“改革从来就是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漪)。因而语文课仍不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时出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课标》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老师应掌握现代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8年初,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语文狂人”王泽钊的三本新书;《高考语文.小菜儿一碟》、《中考语文,小菜儿一碟》.《王泽钊老师讲作文》。三本书里,有近百篇好文章.有数十堂浓缩的“王氏语文课”。循着讲课的脉络,便会发现,为何学生“看到课程表上有王老师的语文课.就特别高兴”。三本书再现了王泽钊个人教学精华.引导中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轻松应对中、高考。王泽钊.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过得真快,2023年要结束了。如果问我这一年,哪件事干得最有意思,思来想去,莫过于连续用几组“30天”思考教育教学这件事了。第一组问题思考,我是从2023年7月11日那天开始的,即用30天思考“语文新教学”。连续30天,我写下了以下30篇文章:1.《〈纪昌学射〉的教学启示》2.《我国小学语文什么时候有单元教学?》3.《我到底有何事没做或没做好?》4.《语文的“家”到底在哪里?》5.《他们为什么想不起来?》6.《这样的考试意味着该有什么样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近期看了《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中《我的乏味语文》这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为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他在带着学生学完《搭石》一课后.让孩子们畅所欲言.领悟从平凡的小事中折射出真正的美。……孩子们热议的正是当今网上盛行的种菜、偷菜、买桨、卖菜游戏,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职业——“偷菜钟点工”。  相似文献   

12.
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中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一、两者相同的地方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  相似文献   

13.
黄朝强 《考试周刊》2009,(3):110-111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18.
大多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潜心研读一篇课文.会发现太多的教学内容.可构想到太多的教学方式,于是乎。满怀激情地将它们在课堂上“全盘托出”,但结果却令人沮丧;虽然看上去课堂气氛如节日般“热闹非凡”,学习内容如商品般“琳琅满目”.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收获甚微。不由想起课文《剪枝的学问》,“减少”有时是为了“增加”。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堂课的学习内容不苛求丰盈,学习方式不苛求缤纷,学会取舍,追求“一课一得”的简单语文、扎实语文,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相似文献   

2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