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11月29日,由冰心奖评委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冰心诞辰110周年·冰心奖21周年国际华文儿童文学研讨会在杭州拉开序幕。冰心先生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其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温暖、感动和激励着一  相似文献   

2.
1980年夏天.在位于北京景山公园的北京少年宫中.冰心等著名作家和小读者见面。当时.冰心和小读者在亲切地交谈.我看到此情此景,迅速地抓拍下来。冰心作为我国第一代儿童作家主要活跃在“五四”前后与二三十年代.代表作《寄小读者》。她在儿童诗、小说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多的探索和实践.有些作品一直影响到今天。冰心时时刻刻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虽然年岁已高.但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多与儿童接触.  相似文献   

3.
因为文坛世纪老人冰心去世,我翻箱倒柜寻找她过去给我的信时,却翻出已故现代作家符号的几封信来。其中1995年9月26日的一封信上谈到张恨水与冰心的关系,不无史料的价值。文坛上对张恨水的笔名,历来有“因为追求冰心不成,而恨水不成冰”之说。但同时又有不少人...  相似文献   

4.
1994年伊始,我们拜访了冰心先生。 陈恕教授把我们引进客厅。 当我们来到先生的书房时,慈祥的老人已坐在写字台前,微笑着向我们招手,精神非常好。听陈先生说,冰心先生每天下午两点半准时起床,这无疑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辛勤写作所养成的习惯,说不定还是先生保持健康的秘诀呢!坐下来之后,我将《新闻与写作》杂志送给先生,一面向先生汇报,聆听教诲,  相似文献   

5.
王聃  老北 《出版参考》2008,(3):35-35
老舍之子舒乙回忆冰心先生时,有一个细节让人难忘:1994年,九十四岁高龄的冰心决定撰写一部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年的作品。她搜集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国海军史》,还请来了海军官兵为她讲解相关情况。可是,冰心竟没有写成——因为哭。每次提笔.她便大哭,哭得完全不能写。舒乙曾领略过几次冰心的哭。  相似文献   

6.
1994年,在编发作家赵金禾的中篇小说《先生耐寒不耐热》时,我就冲动着,想写个随感与作品一同发出,但因时间紧,终没能如愿。然而,这个作品后来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放过我。一次,遇上梅、赵两位好朋友,随手递来香烟后,他们竟这样逗趣:“抽,不抽白不抽。这烟说不定就是‘先生’收接的两条烟中的一部分。”有些读者见了我,寒暄时,也打趣地问:“彼先生近来还安好吧?……”听了这些,我当然明白,这是他们读了赵金禾的《先生耐寒不耐热》后在借题发议论,在表现一种欣常作品的愉悦。  相似文献   

7.
冰心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我到先生的寓所看望吴青陈恕夫妇。他们已经从悲痛中平静下来,娓娓诉说老人家临终前的事情,和我商量后事的安排。谈完后,陈恕先生忽然告诉我,他在整理有关资料时,发现了我偕妻子女儿一起来看望冰心时拍摄的录像带,这可让我愣了好久。我几乎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情。一是因为我来得实在是少,那一次携妻女去拜望老人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说起来还得感谢陈恕,若没有他的安排,恐怕连这一次也没有。二是我们来的那天,并没有发现陈恕录了像,何以忽然有录像存焉?陈恕告诉我,那时候我们正一门儿心思和老…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17号至19号,湖南大学图书馆举办以“诵读民族经典,弘扬湖湘文化”为主题的湘籍台胞李佑赠先生捐赠专题展览,展览共分三个展厅:李佑增先生收藏书画展厅;李佑增先生生平与历史文物展厅;李佑增先生竹雕展厅。展览共展出李佑增先生收藏的字画200余幅、自刻竹雕作品100余件以及其他收藏品1000余件。  相似文献   

9.
从杨振宁的坦言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次毕生难忘的谈话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来,有一次谈话令我毕生难忘。 那是1986年深秋的一天,我与原《高能物理》主编徐胜兰如约去西苑饭店拜会杨振宁教授。在得知我的身份后,杨先生坦言道:“我不希望记者写我的传略。” 见我在那里发愣,杨先生解释开了。他说,作家徐迟写过一篇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陈景润十分专心致志,撞在树  相似文献   

10.
智者严文井     
如果说,严文井同志是从他的“冰心大姐”那里得到启迪,学会了玩七巧板的话,那么,我就是从文井同志那里学着玩七巧板了———虽然我不是他的好学生。1991年春节,文井同志从冰心那里得到她抄录的三首录龚自珍的诗句集成的绝句,“在再三玩味之后,引起不少震动”。于是他写信给冰心请她“把所有同类‘少作’都抄给我”。他又认定:“谢集实乃谢作,自珍原句变成了冰心风味……后学者势必要下一番功夫,才能真正领会其中味也。”还说,“这不仅是为了研究谢,同时也是为了研究那个‘五四’”。后来,我和《当代》编辑部的同仁加上古典部的林东海,在3月1…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5,(5)
一个记者与冰心老人的对话文/北京·周健强泰戈尔说:“主命是一种缘”。缘分很坦白也很神秘,坦白得使人都绝不该知此,神秘得叫你感到难解难猜,比扣我跟世纪老人冰心,跟记者、作家纪一,比如年龄悬殊半个多世纪的冰心与纪一。我与冰心老人的缘分,因为书,50年代读...  相似文献   

12.
巴山奇人     
舒婷 《档案天地》2007,(4):59-59
不知道这个题目会不会与天津作家蒋子龙先生的作品重复?因为我和好些个作家一起去的大巴山,其中就有蒋先生。那次大巴山之行,我还认识那个叫周嘉的四川汉子。蒋先生有一次在重要发言里,把周嘉称为“巴山奇人”.他还许诺要写一篇文章。可惜。至今我还没拜读到。  相似文献   

13.
杨桂侠 《新闻爱好者》2011,(12):138-139
每每在阅读陈染、林白等人的作品时,笔者就会想起冰心老人的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春水(三三)》)。这里,“赏”可视为一种自我价值的确认,但显然,“赏”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岁月易逝,永远是中老年人的感觉。遥想35年前,我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时,哪里会想到,如梭的岁月会把生活雕塑成一串串往事,而回首往事,又永远是魅力无穷的人生咀嚼。今年,恰逢郭沫若先生诞辰110周年,我又一次翻捡出先生1967年8月25日亲笔写给我的一封挂号信。这封信已在我的记忆库中“窖封”了35个春秋,真堪称作生命中的“陈酿”了。信如下:大作拜读了,谢谢您的指教。谨如嘱“挂号退还”。我自己也希望能成为“一个彻底的‘辨证’(应为辩证———徐注)唯物主义者”。凤凰每经五百年要自焚一次,从火中再生。这就…  相似文献   

15.
2月28日晚上21时,99岁高龄的文坛巨星冰心殒落了,德高望重的世纪老人冰心走了!噩耗传来,我的心立刻为之一颤,我多么渴望她活到100岁、120岁……18年前的冬天,我第一次进京采访了当时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冰心,她因右腿骨折正在北京医院第204号病房养伤。她身材纤巧,满头银丝,但却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她一边与我握手,一边说:“欢迎、欢迎,北方来客。”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像一位慈祥、善良的老妈妈。刚刚坐下,我就被她床前摆着的一幅金边彩画吸引住了:一个穿红兜肚的大胖娃娃,怀里抱个大寿桃,旁…  相似文献   

16.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17.
读罢海男女士的大作《男人传──一个男人的冒险史》,对这部被评论家陈晓明先生誉为“猖狂之作”、“向弱智和平庸的文坛──同时也是向男人──发动一次自杀性进攻”的作品,我真不敢苟同,在这里也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教于海男女士和陈晓明先生。 该书名为《男人传》,而不是  相似文献   

18.
正民国初期,冰心写的《繁星》与《春水》这些精致婉约的作品在《晨报副刊》上陆续发表后,风靡一时,于是,冰心成了当时文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当时,喜欢读冰心作品的青年人日益增多,其中就有梁实秋。梁实秋的朋友时昭瀛是最为喜欢冰心作品的一个,他认真地把发表有冰心作品的报纸剪下来,做成剪报,后来精心裱成了一长卷。在美国和冰心相遇的时候,时昭瀛恭恭敬敬地把这份剪报献给了冰心。这件事让梁实秋一直记在心上。  相似文献   

19.
歌德慧语录     
从歌德的部分诗文里挑选了一些警句和格言,冠以“歌德慧语”这个总称。须要声明的是:这个精致优雅而又涵盖深广的称呼,它的“发明权”原本属于钱钟书先生。诗人兼哲人的歌德,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作品里,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睿智又多彩、多姿的警句佳言,窃以为用“慧语”一词总称它们,真是再恰当不过。感谢《出版广角》的主编刘硕良先生指定我干这份差事,使我在挑选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