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深刻的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对闰土这样的老实巴交的农民表示同情的同时,又讽刺了杨二嫂这个惟利是图尖酸刻薄的人物形象。刻画杨二嫂的文字不多,但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物性格,反映出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而导致灵魂的扭曲。  相似文献   

2.
浅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对闰土形象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把闰土看成是贼,力求引起语学界对闰土形象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巨擘鲁迅先生,在他1921年创作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与祥林嫂、阿Q等形象,虽面貌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的农民形象,他们都生活在病态社会中,身上都带有国民性弱点。作者正是通过闰土等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深切的同情其悲惨境遇,大声疾呼社会变革。鲁迅先生在谈到形象塑造时说:“……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是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  相似文献   

4.
解泽国 《学语文》2002,(1):23-23
关于鲁迅名作《故乡》中青年杨二嫂的形象,众教参的有关分析基本上都认定她是一个被侮辱的对象,我认为这种分析值得商榷。 一、“豆腐西施”是一个侮辱性的称号吗? 如果杨二嫂年轻貌美且“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就断定她是招徕生意的广告,因而认定“豆腐西施”带有侮辱的意思,未免失之肤浅。少妇杨二嫂“终日坐着”,说明她家境富裕,养尊处优,悠闲无事;她“擦着白粉”,说明她作为少妇天然爱美,适当打扮而已,决不是为了招徕生意。她的形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故乡》中,刻画得最细腻最深刻的除了闰土之外,就是杨二嫂。杨二嫂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形象?鲁迅对她究竟持什么态度?历来颇有争议。其实鲁迅先生用的是“曲笔”,爱憎之情含而不露。所以我们不宜简单地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来给“杨二嫂”定性。  相似文献   

6.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作,收在《呐喊》集内,自1921年1月问世以来,受到不少专业研究者和语文教育者的重视,相关的文章难以数计,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到结构安排,到语言艺术,到景色描写……方方面面,均有涉猎。实在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包孕太  相似文献   

7.
“豆腐西施”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仅次于闰土的一个重要人物。尽管她形象鄙俗怪异、语言刻薄自私、行为可鄙可恶不及闰土忠厚老实、纯朴善良而让人同情,但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一致的,甚至比闰土更为感人。这是因为连小市民杨二嫂都生活无着自身难保,普通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的。有关杨二嫂在小说中的地位及作用,“前人之述备矣”,这里不再赘及,本文只想就杨二嫂前半生的有关评述作些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较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一人物,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教鲁迅小说《故乡》,为了使学生对闰土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有深刻的感受,我特意安排了如下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步骤是:一、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1.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闰土起名“闰土”?2.给闰土起名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闰土颈上为什么要套上一个银项圈?  相似文献   

9.
王凤英 《青海教育》2013,(11):46-46
“闰土”是鲁迅塑造的众多经典形象之一,《故乡》中的闰土经历了由纯真的“少年闰土”到苦涩的“中年闰土”的转变,这种转变彰显了命运的无常、时间的沧桑和人物在乱世中生存的艰辛。鲁迅赋予了“闰土”这一形象诸多意义,闰土的形象转变也昭示着作者对于人世变迁、岁月无情、社会不安等的感慨叹息。  相似文献   

10.
的羡慕之情。中年闰土话语六处,其中十次使用省略语——⑤越不过的“障”。“老爷!……”20年没有见面的儿时伙伴,相见时该会有多少亲近,却不想全被闰土这一声令“我”寒噤顿生的“老爷”的称呼所冲淡。一个省略号,表明思想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禁锢的闰土,在“儿时友情”和“尊卑有别”之间做出了何等艰难的选择,而最终他没有越过摆在二人之间的“障”。省略号省去的是他不知多少挂在嘴边想说却没有敢说的话。⑥说不出的“涩”。“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请老爷”怎么样?是请他谅解这手中的“礼”太薄吗?闰土没有说出来,而从“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一句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巨擘鲁迅先生,在他1921年创作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与祥林嫂,阿Q等形象,虽面貌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的农民形象,他们都生活在病态社会中,身上都带有国民性弱点。  相似文献   

12.
提到鲁迅的《故乡》,我脑海里首先跃出的人物不是闰土,而是杨二嫂。的确,虽然二十年过去了,初中时代所学课文也早已忘得差不多了,而独独对《故乡》,对杨二嫂,却记忆犹新。年轻时候的杨二嫂似乎有些好逸恶劳,有些爱臭美:“终日坐着”,“擦着白粉”。而中年时代的杨二嫂就是另一种形象了:“凸颧骨,薄嘴唇”,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即将离开故乡时,豆腐西施杨二嫂从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定说是闰土埋在那儿的,说是闰土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相似文献   

14.
邓良秀 《教师》2014,(7):44-45
正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陈根先生在《谈故乡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  相似文献   

15.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  相似文献   

16.
程玖 《学语文》2002,(1):14-14
说不尽的《呐喊》、《彷徨》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进入《呐喊》、《彷徨》的艺术世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鲁迅小说中人物命名是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寄旨良远、煞费苦心的。 首先,鲁迅小说中妇女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真实姓名,大多采用丈夫家的姓,或者加上丈夫的排行来称呼。如:杨二嫂(《故乡》),华大妈、夏四奶奶(《药》),邹七嫂、吴妈(《阿Q正传》),单四嫂子(《明天》),鲁四婶、柳妈(《祝福》),灰五婶(《长明灯》)等。或者以丈夫的名字及身份直接称呼,如祥林嫂(《祝福》)、秀才娘子(《阿Q正传》)等。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身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的绞扼与束缚,承受着肉体和灵魂双重摧残的苦痛,特别是在从来不把妇女当人的强大封建夫权力量面前,女人仅仅充当了男人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独立的尊严与价值,甚至连享有一个完整的姓名权都被剥夺。鲁迅透过这小小的女性人物命名,揭露了封建妇女不幸而痛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中的典范课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小说讽刺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吴敬梓、鲁迅对它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其要又有秉持公心、本质真实、艺术概括、合理夸张和区别对象。其手法比较常见的有白描、言行比照、揭示人物自相矛盾、常识与意外并陈、外貌与灵魂衬托、否定人物互相攻讦、其它人物揭底、反语挪榆、环境人物悖拗和兴头泼冷水十端。  相似文献   

20.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