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点灯的人     
纵观历史,文学教育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然而迄今为止,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中收到的成效却不容乐观。这与它所走过的曲折漫长的历程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学史一般认为以男女之事言说君臣之事的手法可溯源于屈原。本试图阐述屈原对男女——君臣模式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题材和手法上,而真正对此产生理论影响的,应该是对《诗经》的解读。由汉儒开始的以诗附史,妄生美刺.使得后世的诗歌创作按照男女——君臣的照应模式前行。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7,(9):13-13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  相似文献   

5.
郑庄公与春秋社会张卫中孔子依据鲁国史,修成《春秋》。《春秋》记事虽以鲁国为主,却涉及各国之事。《左传》这部被认为解释《春秋》之作,其所记更是“晋事最多,鲁事、楚事次之,郑事、齐事又次之,卫、宋、周、吴、秦、越、陈各国事更次之。”①可见,郑国之事在《左...  相似文献   

6.
柔性竞争     
闻晓 《学习之友》2012,(9):10-11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姨夫家做客期间,耳闻目睹了一家制药公司的客户服务小姐,上门为客户调换过期药品之事,使我感慨颇深。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首好诗,既是一幅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更是一面政治明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底蕴,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情操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升华,充分显示出诗歌的教化力量。  相似文献   

8.
虎年快事记     
读《林语堂文集》,有一篇《来台后二十四快事》,老先生诉说人生快意之事,幽默诙谐,读来很是有趣。掩卷细思,想一个人一生谁无几桩快意之事?或金榜题名,或花烛洞房,或闻家乡儿时伙伴养鱼致富,或听深圳特区老友股市弄潮。予虽一教书匠,然教师自有教师乐。现不怕见...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王惠玲教学具有教育性,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必须同时育人,即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德国教育...  相似文献   

11.
冯瑜 《中学生博览》2012,(17):32-33
写诗歌鉴赏时,恰好瞧见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其中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看罢不禁微笑,每件事的进行时态往往都是寻常之事,一旦沉思往事,方惊觉那寻常之事却成了不寻常的思念。 我想,很久之后,我的高三也是如此吧。只是如今身在其中,一切都是寻常。  相似文献   

12.
<正>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事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题记家乡地处湘中,邻居中有一位老师傅,听闻他小时就跟父亲学习传统技艺,以做火折子为最巧,现已年届花甲。我年幼时,喜欢看他做火折子,今年过年归家,又想起他做的火折子,便择了一日去拜访。  相似文献   

13.
屈原作品中的花卉草木新探胡鸿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读《诗经》然,读《楚辞》亦然.因为《楚辞》也有许多鸟兽草木之名.历代学者读《楚辞》也很注意其间的草木之名,又多从文学手法着眼,研究其“...  相似文献   

14.
泪中生票子     
曾闻膝下有黄金之说,却未曾听过泪中生票子之事。不过,笔者不久前在和一位年轻村姑闲聊中,大开眼界,长了见识:敢情泪中还真能生票子!  相似文献   

15.
师恩难忘     
雷顺慈 《师道》2010,(3):6-7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很多,而我,会选择忘记。忘记那些不开心的回忆,而把美好的一切留在脑海里……  相似文献   

16.
魏家慧 《学语文》2013,(3):73-7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现代诗歌4首,收录古典诗歌22首。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支奇葩。学习古典诗歌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诗教的作用曾给与高度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世纪,人们借助一台上网电脑,无论身处何地,随时皆可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在虚拟世界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过是瞬间之事。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之事,环境教育是高等院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关于散认识的众多观点中,将散视为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的体的做法更多地是国人对西方艺理论观念的借鉴与移植,而且影响深远。人们在强调小说创作的虚构性的同时,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突出散的纪实性。中国古代散创作的理论争论中也确实存在着散创作要写实的观点。如“古之为诗,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实”(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之用有二,载道、纪事而己。载道上也,纪事其次也”(方孝孺《读崔豹古今注》)、“之事本一,而其用有三,日析理,日纪事,日抒情”(方宗诚《古简要序》)等,说法不一而足,皆指向散的纪实性质。而事实上,中国古典散创作中却的确存在着虚拟化的创作倾向。由于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无定论,故此姑称之为虚拟散。  相似文献   

20.
顾育豹 《教育艺术》2004,(12):28-29
在著名学者余秋雨最新出版的自传体新作《借我一生》中,曾几次提到郭沫若推荐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生曲信先转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之事,但没有展开详写。这里笔者对此作一点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