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伦理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许多故事借用了佛教的轮回报应和末日审判情节,对人世和冥界的善恶进行了公正无私的审判。对神灵礼敬与否,官员和百姓的善恶之行都将在末日审判时得到应有的赏罚,这种审判正是蒲松龄伦理思想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清朝初年民间真实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善恶问题是伊斯兰伦理的基本问题。伊斯兰伦理以人性为逻辑起点,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阐明善恶观念,规范美德与恶行,以"天园火狱"、"末日审判"、"善恶报酬说"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达成去恶为善的伦理主旨。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可以通过对伊斯兰伦理关于善恶的探讨,发掘值得我们借鉴的伦理道德经验,增强我们的德育力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有较为完整和丰富的末日审判理念,不能否认道教也具有相对单薄的末日审判意识。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两次“猴子审判”相映成趣,两者都涉及美国的自由教育原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猴子审判”借助自由教育原则帮助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美国学校课堂,而新版“猴子审判”却在自由教育原则下试图用“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取代进化论。“猴子审判”向美国自由教育原则提出了挑战,人们对自由教育原则进行实际的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王弼以道家的自然人性观为基础,认为"性"本朴实,混沌而无善恶;同时在情的问题上主张情分善恶.情的"善恶双遣"是性的朴实被破坏的结果,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性即是情,情即是性.王弼用一种体用合一的方法论将性和情统一起来,其中有道家的"动"、"静"、"无"等概念,也有儒家的"阴"、"阳"、"善"、"恶"等概念,比较成功地在人性论上达到了儒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诉讼案件数量庞大与我国基层法院审判资源匮乏的矛盾异常突出,在现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审判模式下,一方面是有限的优质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又让大量的不合格者充当裁判者的角色,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提高。而“二人制”审判模式能科学地配置审判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层次资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判效率,确保司法公正。因此,基层法院可以构建“二人制”审判模式。  相似文献   

7.
“媒介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自由为由干涉司法独立,以道德审判取代司法审判。“媒介审判”的产生归结于司法的缺位,新闻界的越位等。防治“媒介审判”,新闻界重在明确媒介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司法界则应在增大司法的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司法独立的司法屏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诉辩式"审判方式是现行审判方式的代表,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推动下,"诉辩式"审判方式吸收了传统审判方式中有益的部分,并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司法理念,承载着现行审判方式进步的成果.但司法独立制度的不健全,就是制约"诉辩式"审判方式发展的症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晚清预备立宪过程中的司法独立改革。指出晚清时期开始设立专职的审判、检察机构,改变了以往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审判的做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为中国司法体制变革的开端。而新的司法机构,不是像西方那样独立于王权之外并对行政系统行使有效的监督,因此,应该就是在晚清时代,奠定了设立专职审判机构但仍在行政系统领导之下的有中国特点的近代司法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善恶因果律的现代转换——道德信仰构建的关键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恶因果律就是行为善恶与其利害之间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善恶因果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在于它是依靠理性参与的价值规律,因而具有更多的应然性.现代善恶因果律是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善恶因果律的积极改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书籍编辑工作中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是著作权纠纷问题,解决著作权纠纷应采取如下应对之策:签订出版合同;审稿中尽"合理注意义务";稿件加工整理中应注意"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即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着眼其"异",其实反义词不仅有"异"的一面,还有"同"的一面.反义词中的"同",即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意义领域中它又有对立的一面,"异"是"同"中的对立关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的许多观念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佛教的"涅槃"观念是在吸收借鉴和改造奥义书中"解脱"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以"有我论"为基础,而佛教的涅槃观念则以缘起论和无我论为基础。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是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核心内容,而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此教教义的主要成分。二者都是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特色理论,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育。教育的社会职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 ,是教育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动态性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教育背景的复杂化 ,使知识陈旧和能力退化的速度加快了 ,青年教师不可能从老教师那里获得行之有效的现成经验 ,必须独立应答教育领域接踵而来的新问题。构建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模式 ,成为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