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了现代墨学研究的兴起,海内外墨学研究者正是通过墨学国际研讨会相互认识、相互了解,进而不断开展墨学的合作研究的,墨学研究的国际化同时也是墨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墨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研究是历史发展到今日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墨学之所以能够复兴,或可谓是因缘际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接触下,做出回应的一个范例。而今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情势丕变,尤甚于已往,各民族文化议题的讨论不再只是向西方文化倾斜,而被提升到能够相互沟通对话的层面,以寻求彼此正确而同情的理解,进而谋求未来文化融和的契机,共创人类的新文化。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做为中华文化核心的中国哲学也面临必须加强全面自我省察、自我评估,汰芜存菁,以重启新机,谋求穷变通久之道。基于这个构想,本论文以"当前墨学议题研究的反思"为题,旨在以墨学为主,对照当前的时代趋势与哲学问题发展方向的动态,先溯其源以明墨学本衷;次反省近代墨学议题的研究方向,并重新加以评估;再尝试提出可与西方对话,与可能再发展的墨学议题与研究方向;以期:一、自我厘清并加强有关墨学议题的问题意识,二、提供当代墨学研究者共同研议、参考的论题,盼望墨学研究者在当代共同为活化墨学、创新墨学价值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古史辨》是以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史材料集",而且对中国史学近代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古史辨》的疑古辨伪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相契合,它对跨学科方法和历史演进法的运用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为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华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是在缓慢的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启蒙、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军事转型的失利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种转型突出反映在近代化教育转型、近代化科学转型以及近代化体育转型三个方面。而近代化转型的完成,既反映了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全球广布的影响力,更昭示着中华文化在近代世界大变革中融入世界体系的强大意愿。传统武术逐步走向世界、学校教育功能获得提升,是其在近代化转型中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而传统武术近代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带来的缺憾,亦是传统武术在近代化转型中带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墨家哲学、逻辑学、科学和人文学各部分素材,用现代观点与语言,创造性诠释,展现墨学的精华,墨学在现时代的新鲜生命活力,为建设中国新文化,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吴群 《职大学报》2004,(3):131-132
各位编委、同志们:这次会议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讨论40余所参编学校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的计划;一个是检查各特色专栏的工作情况。具体议题是这两个,但主线只有一条,就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咱们各校的科研活动推向新高潮。先说第一个议题。我认为,目前学报举办一次全国参编学校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这几年,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学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几个特色专栏,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如“墨学研究”专栏,已经引起海内外墨学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去年8月下旬,由台湾王王赞源先生发起…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中国化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术界、思想理论界一股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术文化思潮,它涉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中西文化融合创新的学术发展思路,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这一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派、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中原 《职大学报》2011,(4):11-15,75
墨学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古今研究范式的转型。墨学的比较研究,可促进中西思想文化的合璧。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是现代墨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是完善墨学研究方法,明确墨学研究方向的合理期待。  相似文献   

9.
《墨子》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墨经、墨论、杂论、墨语和墨守。墨学研究方法,是在墨学对象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科学的元研究。这是当前墨学研究推陈出新,质变转型,飞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状况之解读及其应对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提升,对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深入解读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状况,指出学科门类的交叉性,学科研究的引领性,研究质量的波动性构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特征。阐释影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才队伍、实践研究、智慧层次、利益追求、学术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应对方略:1.重视实践,从创新过程中探索学科的独立性;2.开阔视角,从学科发展中拓展理论的创新性;3.严格规范,从学风建设中追求成果的质量性;4.建设梯队,从培养机制中提升人才的层次性。研究认为,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才能体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体系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1.
节用是墨学的基本主张.墨家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应该提倡节俭,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即可,反对过度消费和浪费.墨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启发和警示作用,值得加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2.
刘焕云 《职大学报》2011,(5):1-7,43
追求中国领土统一与富强,是爱国先贤的愿望,也是怀抱文化意识的全体中国人的愿望。今日中国仍未统一,并不符合两岸中国人的利益。过去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中国能够统一,全体中国人便享福,中国不统一便要受害。今日面对中国的统一问题,实现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时期是广东武术的繁荣期,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史料调查等方法,对广东武术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从地域环境及政治环境两大方面来探讨其繁荣发展的原因。经研究分析得出,清末民初时期广东武术发展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武术发展提供了土壤;近代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为武术繁荣提供了契机;岭南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活跃地,为武术繁荣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4.
陈克守 《职大学报》2012,(6):11-14,46
儒学和墨学,都具有丰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学说,但是墨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含义更为丰富,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其次,和谐的国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墨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特别是墨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风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居住风俗也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变迁。清末,我国已形成“各安其位”的院落式居住风俗,在民国经历了“阛阓仿西式”的局部变化后,到现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在高宇里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试从描述清末以来居住风俗变迁的过程入,探求居住风俗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武术胎生于中华传统文化母体,中国武术文化的现代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墨家军事思想对中国武术技击影响主要表现为,全胜思想催生强技待敌的慎战理念,尚守理念造就守弱处雌的防御特色,战斗精神涵育以胆为先的武勇精神,制敌策略形成扬长避短的技术风格,谋略意识构建用奇重谋的尚变传统;墨家道德思想对中国武术道德精神的塑造表现为,非攻止战理念迁移为止杀劝和的武术手德,兼爱平等意识形成了和睦友爱的传统,尚义重利取向引领了武术技击实践,墨家任侠精神丰富了武侠精神内涵。以墨家思想透视中国武术,有益于加速中国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激发中国武术创新的生命力,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7.
魏源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大转折时期的一位承前启后的思想家,他的社会改革思想,曾对近代中国有重大影响,在晚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是墨家及中国传统思想家朴素的和平思想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是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思想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探究梳理墨家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精髓,对于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精华,把握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意蕴要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学在当今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兼爱和谐思想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指导;节用及合理消费思想是当今社会需要科学发展的重要警示;强调以逻辑为基础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健全完美人格的重要保障。墨学在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人与物、人与其自身的关系诸方面,都做出了科学而合理的论断和论证,结合我们现实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的错误做法和行为,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反思和努力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