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最近一段时间,常听到一些作者说,他们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对出版社很有意见。有没有不尊重作者权益的现象?的确有这种现象。特别是对那些不怎么知名的作者,这种现象就更容易发生。我就遇到过这么几件事情: 头一件,某出版社请一所学院中文系写了一部指导青年写作的书稿。作者按时交稿,出版社也认为稿件符合要求,准备出版。后来,因出版社内部调整出版任务,取消了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很明显,这本书不能出版,是出版社的责任,而不是作者的责任。出版社应对书稿妥善处理,向作者说明  相似文献   

2.
写批评性稿件是一个新的课题。要真正把这件事情做好,还需要经历一段实践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在这里,我只就写批评性稿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3.
实录性新闻的题材应当是十分广阔的。选择采访的对象可以是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也可以是某一界,某一方面的知名人物;可着眼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社会现象,请他们谈自己的看法、意见、见解、建议等,也可以请他们谈自己的某一段经历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早在40年前少奇同志就指出:“报道是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方法。”他还说:“如果真正  相似文献   

4.
悬念与释念     
悬念与释念的手法,在散文的写作中也适用。我们在读散文时,常常会遇到像小说与戏剧中设置的悬念,不过在散文中不可能把悬念与释念隔开的距离很长,因为散文的文字有限制。设置悬念,一般来讲多是属于有人物情节的散文,当作者写到某一件事情、某一种活动,或者在两个人的对话之时,为了使散文有波澜,一波三折地引人入胜,作者根据情节的发展,设置下一个悬念。  相似文献   

5.
1988年12月22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家庭专栏里,有一篇长文章,配着一幅画:身穿“毛式”衣服的一位中国人,笑容满面地送了一棵圣诞树给一位身穿大衣、脚蹬一双中国式棉鞋的外国人。文章记叙的是作家本人布鲁斯·雷特曼于数年前在中国过圣诞节的情景。时隔已久,但作者写的情与景仍然详尽,可见此情此景在作者心中仍然鲜明而生动。文章中所讲的件件事情,分开来看,似乎很平凡,但综合观之,却相当感人。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这些事情表达了中国人想了解与他们很不相同的外国人;不仅要了  相似文献   

6.
六热与冷开始当记者时,只凭着一股热劲采写稿件,见报心切。后来,经历了一些沟沟坎坎,碰了一个又一个钉子,才逐渐懂得冷静思考之重要。“记者头脑要冷静”,这是毛泽东同志在30多年前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的,“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矛盾有正面,有侧面。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群众运动有主流,有支流。到下面去看,对运动的成绩和缺点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它的消极一面。”重温这些语重心长的教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一次同西方某通讯社社长的辩论中曾这样说:“西方的新闻在某些具体事实上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对社会实际的总体反映上是不真实的。……比方说对中国,100件事情中有99件办得很漂亮,你们不报道,有一件事情办糟糕了,你们就抓住不放,大肆渲染。……”的确,某些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国经济时,只对某地发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采访是前提。但是采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长途跋涉去采访某一个人,只因为那个人脾气古怪、不善言谈而一无所获,令人大失所望,有时候作了充分准备去登门采访,又遭到被采访者的拒绝和冷淡……这些,对于每一个记者栉通讯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那么,该怎样提高采访的成  相似文献   

9.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报道新闻是认识社会和反映社会的工作。一篇新闻稿件若要对社会反映得有深度、有力度,前提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要深刻。先从一件小事说起,某日,某县城,是个阴雨天,突然,一辆撒水车喷撤着水雾在大街上鸣笛而过。阴雨天用人工在街道上撤水,现象自身便存在着矛盾。事情出得奇,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有的人会说:“闲的没事干了,在大街上扬水玩。”也有人会说:“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还有的人可能说:“他们这是在撒通  相似文献   

10.
近日,从媒体得知,颇具权威的上海《咬文嚼字》杂志,将开始"咬"茅盾文学奖得主。欣闻这一做法,倍感喜悦,这对喜欢读书和藏书的读者无疑是件好事。一般说来,在中国要获茅盾文学奖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作者海量,作品自然海量,如何能真正把好作品从良莠不齐的作品中找出来,放到专家(评委)  相似文献   

11.
人们撰写文章,不论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议事说理的论说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意图,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性:或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彰某一个人,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播某一项经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十分鲜明的。作者在发表主张、阐明问题、反映现实生活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基本倾向或中心思想,就叫做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对一篇文章来说,无疑主题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衡量的主要标尺是看文章主题如何?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思想意义大不大,指导性强不强。其它的东西,如  相似文献   

12.
杨红娟 《新闻窗》2011,(3):128-128
会议是传达精神的载体,会议是探讨方针的手段。在实际生活中,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会议在召开。有的会议是为了探讨某一件事情,有的会议是为了研究某一个方案,有的会议是为了传达某一个政策,也有的会议是为了学习某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3.
补丁     
《今传媒》1998,(5)
当编辑多年,在编辑部接待过各种各样的读者和作者,演绎过色彩纷呈的编辑部故事,但真正能达到刻骨铭心的事情也就那么几件。那是1992年的冬天,编辑部里来了一位老太太,说是要给希望工程捐款,别人就指点她来找我。因为这项捐款缘起于《女友》1992年第10期上...  相似文献   

14.
郝保红 《大观周刊》2012,(9):221-221
一、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内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语写作课,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因此,对记叙文写作内容的分析是势在必行的。记叙文是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类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围绕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文章,这类型文章可以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记叙文,即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为中心去写一个人的活动过程或几个人的活动过程;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这类型的文章主要以“物”为中心,来记叙一件事情。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时要明确中心,突出重点。3.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进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4.英文的叙事有时态之分,因此,记叙文一般为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叙述,但是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5.
JJ  春晓 《出版参考》2004,(2):26-26
那是一个平静的傍晚,我和男友约好在某百货大厦大门见面,如你所知,百货大厦的一楼大多都是设置化妆品专柜。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化妆品专柜要设置在一层,经历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领会了百货大厦的孤诣苦心。  相似文献   

16.
米博华 《今传媒》2007,(11):1-1
写言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把脑子都要想疼的事情,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可以这么讲,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你会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喜欢,你就能够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多人问我"记者和评论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思路,乃思想之脉络、思想之线索。思路不清,做任何事情都会茫无头绪,顾此失彼,难免失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岂能思路不清!然而,在“改革途中,各种现象,复杂纷呈,收收放放,进进退退,松松紧紧,成功喜悦,牢骚争论……要深化改革,当前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理一理思路。”这是记者艾丰同志通过自己对改革现实的观察,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读罢《理一理思路》(见人民日报1987年4月17日)这篇经济述评,真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作者  相似文献   

18.
严格地说,新闻时评就是作者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甚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作者由此新闻归纳、整理出新的观点。简单地说,它就是作者就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的评说,它是过去常说的新闻评论的分支或延伸。近几年,新闻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备受国内诸媒体的追捧。有人甚至评价说,新闻时评的出现乃至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江城日报·星期天》作为一张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的综合性周报,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出版参考》2011,(3):45-45
某正常国家版 玛丽,在一家医院已经工作了三年。一天给病人发药时,她张冠李戴发错了,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事故。但医院的管理部门依然对这件事情展开了严厉的“问责”。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人们对其都有一个判断和理解的过程——这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这种判断其实包括了两个层面: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