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水浸提液对常见园林植物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 Cav.)的化感效应、作用规律及实际景观配置应用。采用室内离体生测、控制变量法,研究地上、地下两个部分,0.10、0.25、0.50 g·mL~(-1)3个质量浓度的浸提液对波斯菊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将室内实验与室外栽培实践相结合。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不同浸提液对波斯菊的种子发芽率、叶绿素含量、茎粗、节间距、开花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总体趋势表现出高浓度抑制的质量浓度效应;供体植物的抑制作用强弱为:麦冬白三叶红花酢浆草;不同部位浸提液抑制作用强弱总体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实际景观配置中发现,红花酢浆草地块中的波斯菊景观效果最好,麦冬地块最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化感作用的概念及普遍性出发,通过研究咖啡常见荫蔽树及咖啡树本身对咖啡种子萌发及咖啡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的根、枝条、叶的水浸提液对咖啡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对咖啡幼苗的影响中,根和枝条的水浸提液对地下部分的鲜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叶的浸提液对地下部分的鲜重则有促进作用;参试的4个供体树种对咖啡树他感作用强弱的顺序为:橡胶树>桉树>台湾相思>银合欢。这些研究成果对制定防止咖啡树衰老的措施及合理设计咖啡园群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者首次利用超声波提取蕨麻多糖的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进行了蕨麻多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确定出最佳提取工艺路线.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参数为料液比为1:10,温度为50℃,时间为40min,提取蕨麻多糖的含量最大为0.0734,提取率最高为48.9%,常规方法提取多糖含量为0.0421,提取率为14.03%.超声波提取蕨麻多糖的方法比常规方法相比提取率提高28.7%,提取全过程无需多温,避免了因高温对蕨麻多糖分子结构降低多糖的活性,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超声波仪自动化程度极高.便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4.
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绘了一种“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的奇花异果。这传说产于西域万寿山五庄观的“人参果”学名蕨麻,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植物,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生态价值及园林价值。作为一种典型的“绿色食品”,蕨麻的名字并未随小说《西游记》一同家喻户晓。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军乔历经千辛万苦,对蕨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实现了蕨麻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使得这传说中的“人参果”进入了千千万万百姓家中,相关产业也成为了青海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蕨麻多糖,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测得蕨麻中多糖含量约2.0%,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0.29%(n=5)。以委陵菜为标准对照药材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蕨麻的定性鉴别进行了探索,供试品与对照药材在相同R f值处有相同颜色的斑点,斑点清晰,附近无干扰斑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以高寒草甸常见的毒杂草南山蒿为供体材料,通过比较毒杂草直接分解和埋藏分解,以及埋藏前后土壤理化性质、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为阐明化感作用地下部分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数据和理论参考。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残体在土壤中分解虽然有一部分化学物质减少,但部分化感物质仍然存留。南山蒿植株中的红没药醇、庚烷、1,7-二甲基萘、甲基萘、1,2,3,4,5-五甲基苯、庚二烯等化合物在分解后进入土壤并保存下来,而且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改变。因此,植物残体的分解是化感作用地下部分机制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地区特有的水龙骨科的宽带蕨属Platygyria Ching&S.K.Wu植物进行了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和植物地理学的观察与分析,探讨了该属植物的系统位置、亲缘关系和生态适应性,推测宽带蕨属是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由瓦韦属Lepisorus(J.Sm.)Ching网眼瓦韦群植物适应高寒生态环境演化而来的新生类群。确定宽带蕨属有5种,即川西宽带蕨P.soulieana(Christ)X.C.Zhang&Q.R.Liu、多变宽带蕨P.variabilis Ching&S.K.Wu、耳基宽带  相似文献   

8.
豚草之害     
我国生物入侵形势严峻,其中菊科豚草(属一年生杂草豚草)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已有研究证实,豚草的入侵机理之一是化感作用。但在北京地区对其机理的具体研究尚未见报道,并对其危害现状缺乏量化分析。考虑到豚草化感作用研究对北京农业的重要意义,确定本文在考察豚草在北京部分地区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豚草对植物种子萌发、幼根发育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藏和青海等高原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远离城市的部分乡村供电可靠性差,基本没有供热设施。以西藏阿里地区某乡村单体式公共建筑为例,依托当地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提出了与既有建筑物相结合的风光互补发电、太阳能供暖、电解水制氢氧及储能的多联供系统集成方案。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电、暖、氢、氧多联供集成方案可为高原高寒地区公共建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蕨麻根际可培养真菌的群落特征,对蕨麻根际土壤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应用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真菌进行形态观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从蕨麻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真菌菌株56株,其中优势菌属有青霉属(Penicill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孟加拉红培养基对土壤根际真菌分离效果最佳,而察氏培养基未成功分离出真菌。蕨麻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蕨麻种植后根际真菌的多样性远高于种植前。表明蕨麻的生长发育对根际真菌群落的构建具有调节作用,从而造成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民对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热情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马铃薯具有高产且易种植的特点,更能适应高寒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所以高寒地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民对马铃薯的生产栽培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我国青海海南州为例,介绍我国高寒地区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对如何发展壮大高寒地区马铃薯栽培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光伏发电技术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光伏电站作为光伏发电的配套设施,同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青海、西藏等高原、高寒地区,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直很广阔,而设计研究出适应高寒地区自然环境的光伏发电站便成为技术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重点针对高寒地区光伏发电站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对设计原则、采用的关键技术等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光伏发电站在高寒地区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今日科苑》2010,(17):59-59
8月29日,中国老科协携手东风股份公司在西宁向青海捐赠了100辆沼气服务车,担纲青海特殊高寒地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助推西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西藏高寒湿地面临的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日喀则地区、拉萨地区和阿里部分地区的野外考察基础之上,分别从人为干扰、湿地盐渍化和沙化三个方面,概述了西藏高寒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旨在提供有关西藏高寒湿地生态环境现状信息的同时,引起人们对高寒湿地的关注,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原植物个体特征对放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湖地区围栏封育二十年的高寒草原群落个体植株作为对照,比较研究了紫花针茅、冰草、早熟禾、猪毛蒿四种优良牧草个体和异叶青兰、披针叶黄华、狼毒三种杂毒草个体在放牧压力下植株形态特征的变化,发现优良牧草个体对长期放牧的形态响应与杂毒草类不一致,优良牧草在长期放牧的条件下表现出“个体小型化现象”,但是杂毒草却是不明显,在地上生物量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个体形态变异差异造成了植株个体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相对改变,各植物种群占有的生态位(资源空间)发生“形变”,优良牧草类多数种群生态位“收缩”,杂毒草类多数种群生态位“扩张”,草原群落中的各种群重新组织,优势种出现更替,是高寒草原群落退化演替在个体水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青海以及西藏等寒地地区的交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交通事业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寒地区相对闭塞的区位特征,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就路面而言,沥青路面已经广泛的使用在了高寒地区的路面上,这也显著提高了公路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但由于高寒地区温度低,冰冻面积大以及辐射高等不利特点,沥青路面在高寒地区的普及度还不高并且使用质量也明显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蕨麻2号"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TSA、R2A和2216E三种培养基分别对蕨麻根际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共分离得到菌株73株,鉴定成功39株,其中来源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12株、根际土壤的细菌27株。实验获得的优势菌属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占46%、15%和10%;获得的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假节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考克氏菌属(Kocuria)、谷氨酸杆菌属(Paeniglutamici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假芽孢杆菌属(Fictibacillus)、雷勒特氏菌属(Lelliottia)、莱茵海默氏菌属(Rheinheimer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鞘脂菌属(Sphingobium)各1株,各占2%。TSA、R2A和2216E三种培养基筛选细菌的能力无显著差异,都分离出了芽孢杆菌属和节杆菌属,相比之下,R2A培养基筛选细菌的能力更好。蕨麻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优势菌属有芽孢杆菌属、节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表明蕨麻的生长发育变化改变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藏北"窝圈"栽培的适宜牧草,于2014年在那曲地区的那曲县和聂荣县对10个牧草品种进行引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部分外来牧草品种在藏北"窝圈"上引种栽培较为成功,而那曲垂穗披碱草、巴青垂穗披碱草、那曲草地早熟禾、饲用青稞等4个乡土草种应作为当前藏北"窝圈"人工种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首选草种;引进草种小黑麦、加拿大草地早熟禾、青海燕麦长势较好。提出了藏北"窝圈"人工草地建植的牧草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19.
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L.)原产于欧洲、亚洲北部和非洲北部,现遍布全球的温带和部分寒带地区。被认定为北方寒冷地区最有价值的草坪植物。1、草地早熟禾冠锈病的研究现状早熟禾冠锈病是由冠锈菌(P u c c i n acoronatavar.coronatacummins)侵染所引起的锈病。此病可导致瓦巴斯早熟禾叶片产生锈斑、枯黄,严重时大面积死亡。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只对引起该病的冠锈菌进行了分类和寄主等方面的研究。1865年DeBary就成功地把冠锈冬孢子接种到鼠李叶上,肯定了冠锈病的转主寄生现象。Klebahn1904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把这类禾本科植物锈…  相似文献   

20.
高寒地区是指高海拔、低气温、冻土常年不化的地区。然而高寒地区的生态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西藏自治区西部地区作为高寒地区的典型代表地区,在该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是比较困难的。近2013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西藏生态修复的力度也是在逐年加强。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水土流失成为西藏最大的环境问题。文章以西藏自治区西部地区某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对高寒地区某流域内的退化和沙化草场区域进行生态修复设计探讨,为今后类似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