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琼 《东南传播》2010,(7):11-12
在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情形直接影响到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本文在分别考察上述两概念的基础上,再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结论是,中国的"媒介公信力"与"媒介可信度"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前者比后者指涉范围更广,且通常采用定量方法加以测量,而后者则同时采用思辨和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媒介新闻可信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出我国媒介新闻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上海居民为研究样本(N=800)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中国公众如何判断传统媒介和网络的新闻可信度,并探求了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媒介的新闻可信度。研究发现,中国公众认为电视新闻最可信,传统媒介的新闻比网络新闻更可信;媒介依赖比媒介使用能更好地预测媒介新闻可信度;人口学变量对评估网络新闻可信度没有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人们对传统媒介新闻可信度的评估;人们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定不同媒介的新闻可信度,没有任何一个媒介表现因素对所有的媒介新闻可信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静 《新闻世界》2008,(7):59-59
网络的出现,为娱乐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常见的网络娱乐形式有以下几种:娱乐化的新闻、网络游戏、博客、QQ/MSN、BBS/网络论坛、邮件/ICQ等等。网络的普及使网络的娱乐功能更具大众化,更具有天生的愉悦性和易得性,也使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中最为密切的娱乐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组织与传统信息组织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从相关概念、分类法、主题法,索引法、文摘法等5个方面对网络信息组织和传统信息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从而为网络信息组织继承和发展传统信息组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田秋霞 《传媒》2018,(5):92-94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以及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大众媒介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传媒现实观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大众媒介上呈现出的五种主要类型特征,提出优化信息呈现效果的现代化重构途径,展望未来的重新情境化呈现图景.  相似文献   

8.
信息报道的可信度分析与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信息中介机构在向用户进行信息专题提供时,对于信息尤其是含有主观判断的软信息,应建立一套信息筛选机制,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或事物:首先通过信息文档特征项的选取与处理建立“特征项—文档”矩阵,其次将其与本体模板进行对照来对信息文档集的完整性、平衡性进行检验;最后给出信息文档集的可信度参考测量模型与案例。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Web 2.0时代网络健康信息体量的激增,人们普遍对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信息质量产生忧虑,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失真健康信息存在于互联网中,对信息接受者主观感知造成误导,并对消费者的健康知情决策带来潜在威胁。消费者在失真健康信息误导下所作出的健康决策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后果,因此理解消费者对网络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公民健康教育与全民健康促进都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分别从信息特征与个体特征视角归纳出消费者对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若干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研究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利用信息话题与信息表征框架两个维度,选取八则失真健康信息作为问卷阅读素材,在对健康素养的测量上借鉴并汉化了国际通用的最新关键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在信息特征方面,失真信息的表征框架与信息话题对消费者可信度判断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效应;在个体特征方面,年龄、性别、健康素养等因素对消费者失真信息可信度判断具有显著影响。图1。 表4。 参考文献61。  相似文献   

10.
朱艳 《新闻界》2005,4(3):81-82
目前国内学者就媒介可信度的研究与美国学者的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国内对此问题研究的学者们把注意力主要投向对信息资源、新闻来源要真实可靠的必要性以及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以便把准确而可靠的信息传递给受众的重要性等方面。美国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以及受众对这种媒体的承认程度和相信程度,如果他们最终认可并接受了这种媒体也就证明这种媒体在信源和客观性上的可靠程度,即可信度(media credihility)。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服务与传统信息服务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网络信息组织方式的变化。信息服务的方式也在变化。本文对传统信息服务与网络信息服务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涉及到信息特征、信息载体、组织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机构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对象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探讨城乡全科医生信息源以及互联网信息障碍的差异,以推进有针对性地为城乡全科医生提供优质的医疗信息服务,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便利采样在城市和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全科医生信息源的多样性及偏好并无显著差异,其对大部分信息源的感知有用性也趋同;但他们对同行信息源和非正式文件的感知有用性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的使用频率、自我感知使用能力、接受互联网培训以及通过医疗网站为病人诊断等情况在城乡全科医生之间也无显著差异。在互联网信息障碍方面,城市和农村的全科医生都遇到了网络连接太慢以及软件问题;此外,农村全科医生还面临着语言障碍、缺乏熟悉度或经验以及信息过载等障碍。据此,文章提出,要重点提高农村全科医生的信息素养;大力发展全科医生的医学教育;进行城乡全科医生互联网技能培训,但由于城乡中基础设施和全科医生教育背景的差异,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加强互联网医疗信息资源建设;合理进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软硬件配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对象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介晶 《传媒》2018,(12):15-17
"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务院部署与推动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谋划自己的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产业,那么出版业到底有没有大数据?又拥有哪些数据?这些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哪些差别呢?这些差异在未来是否可以得到转化?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词”,网络文化正在日渐形成。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仅就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作为一种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现实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首先,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它具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介信息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7.
李力 《新闻前哨》2004,(10):71-72
作为继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类新闻传播媒介之后的第四传播渠道,因特网已经成为新闻与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互联网络的出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经济与文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传统的大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基于本土化经验,创建中国媒介学。  相似文献   

19.
传统信息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传统信息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论证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影和电视,当我们阅读或观看时,关注的是文字、图片或视频所要讲述的故事、新闻事件或资讯,至于其载体是纸质或银幕或电视盒子并不是那么在意,因为这些媒介性质对于内容的干预和参与并没有达到分解我们注意力的程度。然而,互联网作为信息承载流转的媒介一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