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影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的制度性因素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教育公平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美好理想。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是由于教育特殊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功利价值,被称为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非功利的价值,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定的平衡器、稳定器的功能。它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由于事实上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个体才能、禀赋的差异和不平等,因而,教育机会均等作为…  相似文献   

2.
杨军 《湖北教育》2005,(5):57-58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平等日趋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现教育平等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当今,美国教育存在着分权与集权、教育数量与质量、教育平等与不平等以及教育的同化作用与促进文化多元化等矛盾。这些矛盾并非朝夕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教育目的与实际政策之间差异的产物。因此,探析美国教育中的矛盾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而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教育。一、分权制下的集权化美国的教育管理实行分权制。1791年在宪法的第十条修正案中规定:“凡本宪法未规定而又非各州所禁止的事权,皆归属各州或人民。”从法律上把教育管理权划归了州和地方政府。然而,随着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联邦政府不断…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民初旗民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平等的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确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民国成立后的多年间,各地屡有旗民申请冠姓、更名、改籍。对民初旗民冠姓、更名、改籍历史现象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转型时期旗民的生存状况,而且也有益于人们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视角下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5.
加入进入WTO以来,中国的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的人力资源和教育界都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全民参与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一环,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向,真正的实现教育的平等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暴风骤雨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实质。传统的“贤妻良母”观念依然支配着民初社会的女性观。社会之所以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较小程度上出于对女性的解放与尊重,而较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妇女要承担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的需要。《妇女杂志》表达的女学生观充分展现了这一社会文化观念。尽管如此,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仍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促进了近代中国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化。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工作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层次达到本科水平的重任,为此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和先导,培育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政治经济化科技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民国二十五年的一月,中国社会教育社在广州开第四届年会,作者亦参加该社年会,会后社员中有发起组织广西考察团。作者仰慕广西政治改良,教育革新,民国训练成绩特佳,以及桂林之山水,亦决计参加,乘便游览山水,增长闻见。于一月二十三日乘船出发,前论考察办法,依照广西建设情形,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相似文献   

9.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教育产业化不仅解决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问题.而且确保大学教育的本质.保证教育的社会公正,但在我国由于片面地理解和错误的实践,对发展滞后的农村社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导致农村家庭生活日趋贫困、农村发展经济资本不足、农村发展人力资本不足、城乡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财政专家约翰斯通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政府、学生及家长、高校和社会捐赠者来分担。近30年来,美国公立高校政府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持续下降,学生及家长分担的成本不断上升,这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此外,高校与社会捐赠所占美国公立高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稳中有升,这是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所不具备的,足资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高职高专教育在生均学杂费绝对数、生均学杂费占生均教育经费比率、生均学杂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高等教育学杂费地区差异固然难以避免,但必须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可以降低高职高专教育经费对学杂费收取的依赖;积极开展办学成本核算,可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科学性和地区均衡性;实施差额学杂费政策,可以减轻弱势群体的学杂费支出负担.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面对学费高和学生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使农民对教育投资的信心面临艰难的选择:巨额的教育投资,微小的收益回报。而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如何帮助农民走出教育投资的困境和重振农民对教育投资的信心,对改变其命运,增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 ,学杂费的不断上扬 ,高校特困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本文认为 ,特困生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 ,也有现实的原因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生活上、学习上存在着困难 ,而且存在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感和挫折感 ,从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解决特困生问题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援 ,而且要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邱雅 《教育与经济》2006,(4):32-34,8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实际学费的特点,在分析学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普通高校学费的计量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成本的深入分析表明 ,是学费和财政经费决定了生均教育成本而非相反 ,应用成本补偿理论中的成本决定法确定合理学费的方法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合理学费应由教育消费者依据教育投资私人收益判断 ;财政拨款应由政府依据教育社会收益判断 ,并据此确定大学生均拨款。确定成本约束下的市场化互补模型作为向成本补偿理论本义的回归 ,清晰地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各方如何依据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负担教育成本比例的问题 ,同时透明、公正、高效地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分工形成和合理分类发展等多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学费用上涨这一大多数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一大阻碍。本文首先探讨了美国民众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现状:学费的增加,在经济低潮时期尤为急剧,使大多数家庭的大学支付能力下降,而联邦和州所提供的学生资助又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学生和家庭现在更多地依靠借贷来支付大学费用。于是,各州采取了一些短期和长期的政策来避免学费上涨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力缩小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梳理美国近几年来学费增长及其政策应对情况,对于我国的学费政策制订会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不同收费政策对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一直以来,理论界认为提高缴费标准,会损害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本文运用统计原理,分析了高等教育缴费标准与失学概率间的理论关系,并指出低收费政策和高收费政策,对于改善教育公平的比较效应,是随不同情况而改变的。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贫富悬殊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低收费政策并不能明显改善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机会和社会福利,相反,高收费高资助政策的效应要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的收费标准是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重大问题。研究生生均培养成本、居民的可支付能力和接受教育的收益率是影响研究收费标准制定的主要因素。在对我国十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生均成本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并通过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研究生学费占研究生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上限。  相似文献   

20.
The essay deals with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averag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of every ordinary senior secondary student, including budget funds for education, the proportion appropriated to the ordinary senior high school by the government, tuition fee per stud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tuition fees of the total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B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we find that the averag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uition of every student in the western area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ern and the middle area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funds allocated by the government is the highest. However, in the middle area, both of the government appropriation of education funds for every student and its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re the lowest in China,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portion of tuition fee of the total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 income of the rural residents are the highest.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look at the reasons why there are such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