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配合奥运科技攻关冬训备战任务(即提高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腿部力量以及躯干支撑能力).方法:采用自制振动台对6名国家队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实施振动负荷辅助训练,通过机体运动能力(即后深蹲、预蹲和膝、髋关节等速肌力矩)、身体形态指标测试记录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后深蹲和预蹲单位体重增加7%以上,膝、髋关节单位体重肌力矩增加10%~16%左右.身体形态指标显示出体重变化在1 kg之内,体脂没有变化,局部围度变化在1 cm左右,3项形态指标变化在正常范围,对比赛和训练没有影响.振动负荷是交变负荷的一种,振动负荷从属于交变负荷.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局部关节周围肌腱及深层次肌肉功能,导致关节以及肌肉力量和张力发展平衡,提高了相对较弱肌群力量水平,促进机体整体机能提高.振动负荷对身体形态影响的机制探讨中得出低频振动,提高肌肉的新陈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结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通过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后,身体局部及整体肌群协调性得到提高,腿部肌群力量有明显突破,躯干支撑能力明显加大.振动负荷辅助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身体形态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比赛和训练.振动负荷辅助训练使得训练有素的机体整体能力突破的可能机制为振动刺激对机体中、深层次肌群产生由小到大的交变刺激效应,以及振动显著减少了流体的内摩擦系数,增加了其流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12周振动训练引起大鼠骨骼肌的力量、IGF-1、Myostatin基因的表达和血清GH、C、T、IGF-1、Myostatin浓度的变化,观察振动训练引起机体内分子水平和组织水平的一系列变化,探索振动训练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根据不同训练周期随机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安静对照组(CC)、急性振动组(MO)、8周振动组(MM)、12周振动组(ML)。急性振动训练组训练后即刻取材、其他组训练结束后休息12 h后取材,测定腓肠肌质量相关指标、CK活性;通过RT-PCR测定IGF-1mRNA、myostatin mRNA相对表达量,血清GH、C、T、IGF-1、Myostatin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急性振动组血清GH、C、T水平显著上升,骨骼肌力量显著增加;8周振动组血清GH、T水平显著升高,C显著下降,IGF-1表达显著上升,Myostatin表达显著下降,骨骼肌力量显著增加;12周振动组血清GH、T水平显著降低,C显著升高,IGF-1表达显著降低,Myostatin表达显著上升,骨骼肌力量显著下降。结论振动训练也具有明显的代谢效应,其影响IGF-1mRNA和MyostatinmRNA表达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血清IGF-1、Myostatin与GH、T相互作用来完成的。Myostatin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力量评价指标,但是应用于训练效果的监控和运动员机能的评定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在常规力量训练基础附加核心力量训练及振动训练方法对国家女子篮球队18名运动员腰背、膝关节、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Pneu VIBE振动训练台对国家女子篮球运动员进行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为25~40 Hz,同时进行核心区肌力训练。经过12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应用IsoMed 2000等速测试训练仪器对女子篮球运动员腰腹、膝、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力量测试分析。结果:经过12周综合力量训练,女子篮球运动员腰背等速肌力明显上升,屈肌峰力矩(PT)增加了14.35%,背伸肌力量增加了15.65%,差异具有显著性。而下肢力量膝关节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率(H/Q)无显著变化。踝关节研究发现,左踝背屈峰力矩训练后稍有减弱,跖屈肌峰力矩以及跖屈/背屈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在常规力量训练中增加先进的核心区训练可有效增加女子篮球运动员腰腹肌力,而振动训练以提高踝、膝关节肌力的方法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采用PHYSIO 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优秀垒球、女子游泳及女子跳水运动员进行同振幅下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力量训练,并采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实验前后以及实验中运动员下肢肌力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35Hz~50Hz)振动刺激对肌肉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以及肌肉耐力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25Hz~35Hz)振动刺激。  相似文献   

5.
董德龙 《体育科学》2012,32(4):84-97
运用专家咨询、调研、测试及元分析等方法,完成了对新一轮备战的中国国家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测试和数据收集,重点从身体机能训练(有氧与无氧训练)和力量训练两个方面论证了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认为,1)就身体机能训练而言,实行"两极化"模式可能更优于"乳酸阈"模式,主要体现在有氧与无氧训练的强度和比例2个方面。2)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与功率下降率有着更为显著的相关性(r=-0.626,P=0.000),即有氧能力越强,功率下降率越低,通过元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有氧能力与功率保持能力的显著相关关系(总效应落在有效区内);3)力量训练方面应突出全面性(r最大力量=0.614,r力量耐力=0.532和r快速力量=0.511),但应在最大力量基础上发展快速力量。同时,也证实,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对运动水平存在显著的交互性作用(F=3.241,P=0.006,Et2α=0.176),进一步显示出单纯发展快速力量意义不大。4)我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方法上应体现两点,一是需增加快速力量的训练手段,如增强式(plyometric)训练内容;二是注重不同部位的力量训练,如上肢体现出最大力量的特点,下肢体现出快速力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训练学领域振动训练以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而备受教练员和健身教练的关注。以网球运动员肩关节屈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振动训练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实验前后组内测试的IsoMed有关参数指标可以推断,上肢一般力量训练方案和振动训练方案是有效的;(2)振动训练比一般力量训练在肩关节屈伸IsoMed有些相关参数指标上显示效果较好,即振动训练比一般力量训练使机体承受更大的负荷;(3)振动训练方法对网球运动员上手发球产生的影响与一般力量训练方法对其产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李晓浦 《体育学刊》2012,(5):113-117
运用获专利的新型自变频气动加载振动力量训练器,对12名1级男子游泳运动员进行了8周的振动和气动加载动态力量耐力训练,通过与训练方式相同的测量获得了实验前后动作最大速度、最大动态力(1RM)、最大力量功率、动态力量耐力(nRM)和最大等长力量以及上臂围度指标。结果表明:振动与传统力量(气动加载)训练方法均可提高动态力量耐力,效果相当;相比传统的力量训练,振动力量训练的优势在于发展最大动态力量、快速力量和动作速度。  相似文献   

8.
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对高水平400米中栏(健将和一级)运动员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使我们得到了该项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某些规律。主要是揭示了全年两个训练周期(也可以认为是两个训练阶段)的力量训练特点。第一阶段(11月—12月)应着重于发展下肢肌肉绝对力量和爆发力量的训练。第二阶段(5月—8月)应着重于发展耐力力量的训练。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一定程度的运动机能打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篮球运动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辽宁丹东体育有限公司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台阶脉搏测试仪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学生为期2年训练前后及无篮球课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篮球运动训练可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和下肢肌肉爆发力;(2)篮球运动训练可增强呼吸机能;(3)篮球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4)力量素质、肺通气机能、耐力素质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下肢爆发力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MIT)对于老年人肌肉力量的作用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将27名健康老年人(年龄为75±7.9岁,其中8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组(MIT组),传统力量训练组(CST组),以及无训练的对照组(CTL组).整个训练持续12周(5个单元/周).在训练前、后对所有研究参与者的右肘屈曲肌肉力量、表面肌电图(EMG)、运动相关的皮质电位(MRCP)、脑电频率谱都进行了测量.训练结束后,CST组的力量出现了最大的增长(17.6%,P<0.001),MIT组的肌肉力量也出现了显著性增加(13.8%,P<0.001),而且2组的力量增长无显著性差异.CTL组的肌肉力量无显著性改变.然而,训练结束后只有MIT组在MRCP数值上出现了显著性增加(28.6%,P<0.001);CST组尽管力量增加最大,但MRCP却无显著性增加(9.9%,P>0.05),CTL组的改变最小(4.9%,P>0.05).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低强度身体训练对老年人力量增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大脑皮层运动控制中心的训练可以增强到目标肌肉的下行指令,进而引起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