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应为学生创设一种促进其素质不断生成、发展、提高和完善的学校生活。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它们的设计与实施既要合乎学生发展需要,又要合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既要回归生活,又要超越生活。在回归与超越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需要通过活动、体验、理解和表达等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心理学思潮是多元化课程价值取向的基础,它指引着课程目标价值观不断走向进步。学习心理学是课程论发展的土壤和基石;发展心理学为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使课程在内容呈现、活动设计和实施上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互适应;教育社会心理学以互动与协商为逻辑起点,突出了课程实践对教育化的建构和对课程化的关注,使课程理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广义知识观和智力观使知识与智力融合在一起,使智力与成功联系在一起,把课程与人的潜能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职前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职业定向性使高等师范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性的高等教育 ,即它在承担一般性高等教育共同任务和遵循其一般原则的同时 ,还必须依据基础教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策略。高等师范教育的这种职业定向性使基础教育成为其发展的晴雨表。为此 ,密切关注和有力配合基础教育的发展是高等师范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与实践任务。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正在进行的以推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求高等师范教育亦需作出相应的变革 ,其中课程改革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 ,因应基础教育的改革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应着重加强和提高下述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论诞生尚不足百年的历史中,目标模式、结构模式、实践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批判模式的不断提出与系统建构,不仅预示着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话题转变,而且表征了课程研究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到"实践兴趣"乃至"解放兴趣"的价值转向。现代课程模式演化中所蕴含的课程精神对于全面理解与实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制度与方法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课程.教材.教法》2016,(10):115-121
近十年,课程研究领域呈现出理论视角和新概念纷繁复杂、课程公平问题关注集中、课程开发研究有勃兴之势以及概念辨析性文章依然占据重要比例等方面的特征。教学研究领域则存在跨学科色彩浓厚、研究方法规范、注重技术和工具开发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发展差距以及下一步如何提升国内本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代心理学思潮是多元化课程价值取向的基础,它指引着课程目标价值观不断走向进步。学习心理学是课程论发展的土壤和基石;发展心理学为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使课程在内容呈现、活动设计和实施上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互适应;教育社会心理学以互动与协商为逻辑起点,突出了课程实践对教育文化的建构和对课程文化的关注,使课程理念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广义知识观和智力观使知识与智力融合在一起,使智力与成功联系在一起,把课程与人的潜能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与教学不可分离,课程与教学直接同一,二者必须整合。课程教学是对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的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的概括。整合的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发挥在课程教学与课程教学研究两方面的主体性。在整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通过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得到实现。课程教学的建构过程是行动中的反思过程。反思性教学不仅是课程教学主体性的实现途径,而且是积极主动的课程教学研究,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而且其目的是实现反思性教学。  相似文献   

9.
香港高等教育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香港高等教育快速走上国际化道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作为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缓冲器,对高校进行监督、拨款和扶持,提升高校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如设立质量保证机制,促进高校在教与学质量的提升、定期拨款资助高校在教学方面的创新性、整顿高等教育的学制,推动高校与国际化接轨等.其次,文章试图探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引领下,香港高校的通识教育、成效为本、网络信息教学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如何更有效地推动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以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理念发展过程研究为逻辑起点,以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实践性、校本性、个体性与境遇性为基本特征的模型建构,对大学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校应用化学《化工过程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改方式,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角度讨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问题。应当从课程教学与人、知识、技术、社会、文化的关系角度来思考拓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必须防止理论基础的泛化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带来的"客串"、"偏离""、拼盘"等消极影响。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应当坚持学科主体意识、强化学科独立地位、提高学科理论品质、采取"渗透"即有机融合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为了学生发展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推广汉语教学将促进中国同世界的沟通。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改善教学方法,使更多人参加到汉语的学习中来,宣传中国,推广汉语。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热点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中国教育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国教育学界日益关注教育与生活世界、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课程与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形式与核心内容.通过对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大学教师发展的失衡状态,即在发展路径上过于重视学科学术性、在发展指向上过于强调工具理性、在发展目的上过于追求功利性的失衡状态进行剖析与反思,进而提出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的新理念及实践途径,以实现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本真意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1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60-162
人员测评模拟实践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初步得以开展,它在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介绍目前人员测评模拟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实际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人员测评模拟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善人员测评模拟实践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社会的压力及课程体系内部发展的需要,日本大学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养部的撤销与改组,“四年一贯”课程体系的建立,一般课程的综合化发展,新型课程的设置,强调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以及授课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等,都成为新时期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内容与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探寻了教师课程与教学自在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表现方式,而后分析了目前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课程与教学自觉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