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王长启 《收藏》2012,(2):72-73
西安古称长安,佛教自传入中国后,长安就成为佛教中心,历代留存下来的石雕像极其丰富,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就为数不少,现选择数件北魏时期造像介绍如下:北魏大理石立佛高134厘米,西安市长安区王庄出土佛像高肉髻,双耳垂肩,脸方圆。身穿敞领袈裟,双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坐。  相似文献   

2.
卢文芸 《收藏》2007,(2):94-95
武汉莲溪寺藏有一尊北魏墨玉观音立像,高130厘米,其中身高102厘米,座高28厘米。下身微左倾,直身微右倾,发束于顶挽卷成鬢,头扎发带,发带前端有一化佛小像;身披璎珞,着裳裙,披帛绕挽于臂。左手持一净瓶,右手曲肘上举至肩,拉住飘带。脸形长厘米,双目微合,神情安详,符合北魏末年造像“秀骨清相”的风格(图1)。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10,(6):140-140
袈裟——印度俗称为"有陀罗像",惯称士衣。因制法上像一块块田,又称"福田衣"。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灰色衣,后来又有黑衣、青衣、褐色衣等。自唐朝以来,乃皇室赐予僧侣以为最高等级的袈裟。北京东方索富比春拍征得一领清末御赐袈裟,这领袈裟系清宫廷皇室工艺制作:  相似文献   

4.
王振国 《收藏》2001,(7):24-25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的大规模经营,现存窟龛2300余个,造像10万余躯,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盛期在北魏和唐代。由于龙门石窟地处当时帝都洛阳的近郊,所以这两次造像高潮都有皇室、王公、近臣、贵戚等倾其全力直接参与,因而也就创造了当时中国一流的石窟艺术,并对洛阳周围和边远地区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影响到东邻的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但令人遗憾的是,龙门石窟在历史上曾惨遭破坏,尤以20世纪前半叶的民国时期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高功 《收藏界》2014,(12):116-116
初冬季节,西安钟鼓楼博物馆与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在钟楼联合举办"木人石心——西安民间收藏石刻展",共展出60余件从北魏到唐宋的石刻艺术品。展期从11月9日开始,至2015年1月20日结束,展出的60余件石刻作品主要包括石佛造像、石刻人物、石狮等。这些古代石刻艺术品虽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览的石刻艺术品由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提供,充分展示了陕西民间博物馆的实力和民间收藏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金申 《收藏》2012,(3):66-71
在中国漫长的佛教造像历史长河中,值得介绍的历史阶段有很多,如:北魏王都前后的造像,中晚唐和五代造像,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等等。而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最终衰落的时期,清代的佛造像在北方依然是以西藏系统的造  相似文献   

7.
李德寿 《收藏》2009,(3):141-141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罗汉的形象最早是由印度传人我国。罗汉一般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装饰,或坐或立,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艺术中最为朴实无华的,人们将其视为精进、觉悟、吉祥与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金申 《收藏》2013,(5):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高35.5  相似文献   

9.
赵力光 《收藏》2010,(6):130-136
西安碑林迄今已有920多年的悠久历史,向以收藏碑刻享誉海内外。院内碑石林立,名碑荟萃,所藏各类碑刻达4000余方,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圣殿”。与这4000余方碑刻藏品相映生辉的是同时收藏的众多古代石刻艺术品,它们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和其他石刻三大类,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的佛教石刻造像,总数达400余种,不仅时代跨度大、品类丰富、工艺精湛,而且其造型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李喜萍  贺翔  王焕玲 《收藏》2016,(5):114-129
正铜镜作为古人用于照颜饰容之具,器形虽小,却应用广泛,是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器。西安古称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建都之地,而中国铜镜的发展演变正是以战国、汉、唐为三大高峰,所以长安铜镜具有时代的典范意义。西安博物院于2015年夏季举办"清冶铜华光耀长安——西安博物院藏铜镜精品展",精选馆藏铜镜百余面,首次向公众展示长安铜镜的异彩华章。让  相似文献   

11.
少华 《收藏》2012,(11):146
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荟萃园林艺术、科技文明和文物精华的第三十届国际园艺博览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于圆满落幕半年之后的2012年4月28日华丽转身,更名西安世博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在西安世园会标志性建筑长安塔中举办的古代及当代重量级文物和工艺品展览——长安塔大展也于同日开幕。  相似文献   

12.
付卫杰 《收藏》2013,(7):122-125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这一发现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窖藏出土各类佛、菩萨造像400余尊,因数量多、种类繁、雕刻精美、贴金彩绘保存好、跨越时间长而备受关注。出土的大部分造像为北魏晚期至北齐时期,而高浮雕背屏式造像是这一时期最具时代艺术特色的造像形式之一。尤其是背屏造像上部雕刻的飞天,其清秀的面容,动人的微笑,飘  相似文献   

13.
吴荣清 《收藏》2013,(3):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  相似文献   

14.
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其生”为主题,荟萃园林艺术、科技文明和文物精华的第三十届国际园艺博览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于圆满落幕半年之后的2012年4月28日华丽转身,更名西安世博园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在西安世园会标志性建筑长安塔中举办的古代及当代重量级文物和工艺品展览——长安塔大展也于同日开幕。  相似文献   

15.
曹淦源 《收藏界》2011,(10):89-94
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与北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类碑石、墓志、摩崖石刻四类镌刻字体,统称为魏碑体。在遍布齐地、风格多样的魏体中,龙门造像题记诸品时代早.集中于一处.有著名的四品、二十品等。清代中叶,北魏碑风行书坛。  相似文献   

16.
庞文龙 《收藏》2007,(12):112-114
历年来,岐山地区陆续发现一批佛教造像,现挑选四尊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北魏冯太后生于长安,为文成帝皇后,两度临朝称制,执政20余年,大力推行太和改制,大大提高了北魏的综合国力,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其后孝文帝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拓跋宏推行"孝文改制",促进政治和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将北魏推向了文明辉煌的巅峰,卒后,建了为冯太后永固陵的陪陵——万年堂(位于今山西大同方山)。大同出土的一些北魏时期石雕刻件,可以窥见平城百年兴盛历史,见证北魏王朝在中国雕刻史上所达到的高峰,也是丝路开通东西方  相似文献   

18.
金申 《收藏》2014,(8):146-150
随着清乾隆、嘉庆时期以来考据学的兴起,文人的兴趣多转向碑版石刻,而许多造像碑、石窟造像又多有题记,故清代的金石书内连带也著录了许多佛造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的佛造像为世界所注目也不过是近七八十年的事。如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以及30年代瑞典喜仁龙《中国佛教雕刻》等,都是最早利用摄影技术向世界介绍中国佛教雕刻的大型图录。  相似文献   

19.
邵颖 《收藏》2013,(9):180-181
自古以来,观音菩萨是众生最普遍供奉的佛造像,古代因为佛像的盛行,观音菩萨因其寻声救苦、助佛弘化、广度众生而深受喜爱。如今,信奉佛教的人们家中大都会供奉观音像。观音像也就成为佛造像收藏中最受欢迎的作品。2011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明宣德年间一尊鎏金铜"南海观音",拍出3314万元高价。  相似文献   

20.
赵荣贵 《精武》2005,(5):5-6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的人信奉佛教。几百年来,无论是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各方面,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在泰国,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一度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