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架借阅中的拒借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开架借阅中主要制约图书流通的“隐性拒借”成因的分析,指出了其造成的危害,探讨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开架借阅中的“隐性拒借”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一个现实难题,本文对开架借阅中“隐性拒借”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指出了其造成的危害,探讨了应采取的对策,以期保证图书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所用。  相似文献   

3.
开架借阅图书的隐性拒借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架借阅后隐性拒借问题已成为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现实难题。试从读者、馆员以及图书馆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教育与制度两个视角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从而有利于保证图书文献资源更大化地为广大读者所用。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4.
小议开架借阅中的图书拒借率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议开架借阅中的图书拒借率计算叶菊英(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4)作为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组成部分,流通管理统计包括读者统计、借阅统计、流通统计。无论是开架借阅还是闭架借阅,以上几个方面的统计方法大多一致,唯有“图书拒借率”的统计不同。拒借率...  相似文献   

5.
开架借阅不能忽视导借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图书馆开放式借阅中的隐性拒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普遍实行了开放式的服务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存有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开放式服务中产生的"隐性拒借"问题进行剖析,指出其成因与危害,并进而提出化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隐性拒借问题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对隐性拒借概念的形成和内涵作了探讨。认为隐性拒借是开架服务时代拒借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产生隐拒借的两个主要原因,软性原因和刚性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高校图书馆隐性拒借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降低和缓解措施,从而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有效利用和流通.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是图书馆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图书馆从第二代进化到第三代的一个显标志。开架借阅可使图书流通量增加,拒借率显下降,读索书时间成倍缩短,工作人员跑库劳动量相应减少,其优越性日渐被图书馆界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推广。改革十年来,许多同志撰写了开架借阅中破损.丢失书刊的成因和对策的章,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图书馆开放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图书拒借现象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少拒借现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也谈图书流通中的隐性拒借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拒借的提出,对读者服务尤其是流通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图书馆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述了隐性拒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论述了图书馆开架借阅的优点及缺点,并阐述了为适应时代发展图书馆在开架借阅管理上所采取的具体革新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重要性,并针对开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图书开架借阅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开架借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导方式之一。实行开架借阅不仅方便读者利用馆藏文献,而且提高了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对图书馆开架借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开架借阅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开架借阅的"五勤"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图书馆界从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的借阅方式———开架借阅已逐渐成为图书馆借阅管理的主导方向 ,且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简化了借阅手续 ,缩短了读者借书等候取书的时间 ;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展现在读者面前 ,减少了拒借率 ,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调动了读者借阅的积极性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工作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开展咨询服务 ,等等。但是 ,开架借阅的这种新的借阅服务方式也并非尽善完美 ,其图书丢失率、破损率和乱架率远远高于闭架借阅。这种开架借阅带来的新问题如不…  相似文献   

20.
拒借率是读者满意度、文献保障和读者服务的综合反映。阐述免费开放下研究拒借率的意义及作用,分析产生拒借率的原因,提出降低拒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