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代南唐朝廷发生了形式多样、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党争的起因,既有政治决策的分歧,也有南北文士集团的矛盾,更多是忠奸分辨的意气之争。残酷激烈的党争,不仅动摇了南唐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而且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整个国家形势江河日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市场化世俗化已经成为当代语境,多种化观念在世纪末的化广场上肆意地狂欢,人们普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迷失,而世纪末的中国学则沿着金钱的路标拾缀级而下,避免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深层理性追问,放弃了守护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感,我们必须对世纪末中国学中的灰色倾向,宗教蛊惑倾向和价值失衡倾向进行反思与批判,以重建学的道德理论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3.
文学世俗化嬗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人生的表现是文学传统中不容置疑的存在,然而,共和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只因激进话语的霸主地位而被强权扫地出门,消失于文学地平线。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学多元格局的逐渐形成,对普通百姓世俗生存境遇的书写已经成为了几代中国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群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成为了文坛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武则天形象的建构与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北宋时,封建士大夫通过批判武则天,为当时的后妃参政鸣警钟;南宋及元朝时期,人们借反对武则天来反对异族统治,表达驱逐异族,收复国土的愿望。与唐代人对武则天相对客观的态度相比,宋元时期武则天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观念的传声筒。这与宋元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包括正统观、性别观及道德观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的意象之林中,雁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意象。其作为饱含文化信息的情感符号,可以成为怀乡情思的代名词,表现出安土重迁的农业民族的天性;也可当作相思情爱眷痴肠的信使与烘衬,表现出人世间男女别离的楚楚深衷;还可作为某种伦理纲常体现的模范,喻示兄友弟恭谨守雁序的群体规则。而自然界中的雁,又常常成为诱发特定情境中主体忧伤悲慨的惯常媒介,成为古代文人悲苦情韵吐露的一个重要音符。  相似文献   

6.
魏晋间盛行玄言诗的现象颇令后人不解,于是各种说法纷至沓来。我们觉得,作为文人心灵产物的玄言诗的产生乃至盛行,与当时文人心态的玄化密切相关,从先秦至汉末,自三国至西晋,文人的心态由积极仕进到疏离政治,追求人格独立,最后走上远离世俗的玄远境界,玄言诗正合此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的世俗化有着较为长久的发展历程,而商品化则是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当下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商品化主要袁现为作家创作、图书出版、文学期刊改版、文学评奖和文学作品影视化几个方面。面对当前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世俗化与商品化毁誉交加的评论,我们所应秉持的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在文化转型期呈现种种文化特征,而文化对文学又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促成了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倾向。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又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乌托邦神话的破灭,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逐渐减弱,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角,可以从文化、哲学、美学等不同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新时期文学由此摆脱了“一元”.走向“多元”。虽然新时期文学可以列举许多特点,但从宏观上来看,“世俗化”是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有多种成因。主要表现为文化渊源、文学传统、现实状况以及作家创作心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元代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面对异族的统治,对于元代文人的心态后世有多种不同的揣测。如:199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的《元代文人心态》的文章中,认为当时文人对宋金都已失望,对有能力收拾残局的蒙古君主带有若干盲目的信任,  相似文献   

11.
从青葱年少、人至中年到步入知天命之年,近代广东名儒简朝亮以诗作记下每一段的所思所悟。独漉意象、江门意象、黄花意象、阳山意象等使简朝亮长达40年的诗歌生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烙下简朝亮作为一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印记。  相似文献   

12.
辽朝的汉族文人是辽境内高水平文化的负载者,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本朝文学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他们的社会心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辽朝汉族文人的政治态度在前期呈离心趋势,至中期则表现为向心趋势,辽亡前后则以灵活性、变通性为主要特征。民族关系的变动是影响汉族文人心态的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人地位的沦落使他们徘徊于市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矛盾.他们既受市民意识的熏陶,又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终究是一群骨子里透着"传统"二字的书生,因此,他们身上的新兴市民文化意识最终也被消融在强大的儒家传统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正> 纵观唐诗研究史,我们不难发现论者一般都习惯或局限于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唐代诗歌:一是诗歌风貌本身,二是唐诗所以繁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外部原因。毫无疑问,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文学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可忽视而事实恰恰被忽视的是这种反映的能动性,它已不同于照相机式的机械模仿,而是通过中间媒介,即通过作家主体的创造活动去实现的。本文试对盛唐文人的文化心态进行考察,以便从作家主体视角窥探盛唐文学繁荣的奥秘。“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要的事功心态大唐盛世,文士奔涌,感会风云,奋发而起。他们既有着“士志于道”的信念,更具备“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的行动勇气;他们力图用自己的智慧、双手去改造主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15.
王立先生是我国利用主题学的理念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多年来在这个领域中辛苦耕耘,可说是硕果累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注意和称赞。他在继《中国文学主题学》(四册)、《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等专著之后,又出版了洋洋40万字的《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专著(辽宁出版社2003年版。责任编辑:徐桂秋),使我们不能不感佩作者的勤奋和对学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琅琊文人南迁,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沟通、为提高江南文学的水准作出了贡献。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融合性、开拓性、丰富性。琅琊文人作出贡献的原因一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二是门阀世族制度为某些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政治上的特权、经济上的优势、源远流长的家教和世代相传的文化积累,三是社会动乱激荡为南渡琅琊文人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和实践机会,四是个人的主观势力是南渡琅琊文人成长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期,不仅文人文学品评日盛,而且文学观念日益明晰。这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巧合,而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文人的文学品评和文学观念是相互影响、彼此推进的。一方面文学品评规范和引导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未来文学品评的走向,推动了文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另一方面文学观念又使文学品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梁陈之际,大批南朝文人由南入北,构成了南北朝时期的一道壮丽的文化景观,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南北文化融合的一个契机和重要因素。那么,这些流寓文人在殊方异域和精神家园的一系列嬗变当中,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番心路历程呢?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入北南人的大量作品。赋是南北朝人最为推崇的文体之一,入北南人接受了北朝的赋作感事伤怀的影响,多以赋作来表达他们流寓羁北的真情实感。本文拟以梁末入北文人的代表性赋作为基点,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大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生存境遇,来探讨入北南人的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时代环境和生存空间对历史人物具体心态的影响。探究他们用文字表现的心灵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唐宋之际的时代剧变,使此期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或悲世,或混世,或避世,不一而足。文人所扮演的儒者形象也因此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服务于割据政权的幕僚文士、苟安于乱世的混世文人、不受传统束缚的风流才子等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新角色。这些变化是此期文学面貌的形成基础,也构成了唐宋文学转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0.
花间词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之风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文人感伤、悲慨、颓唐、放逸、孤独、贪乐等心态,是时代心灵的艺术记录。本文认为,花间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它为应歌而作,功能是娱乐、消遣,在历代传播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异。诸多特色皆可从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