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原始艺术是原始社会生活在先民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原始先民在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客体创造艺术形象时,就已经把他们对客体和事象的感知注入了其中;而原始宗教巫术,比起工具起源的历史的确要晚得多,但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原始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原始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毋庸置疑,原始艺术必然与原始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原始巫术在原始艺术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包含着在原始宗教巫术思维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具有浓烈的宗教巫术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何以具有艺术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社会生活、生存与斗争中产生了原始崇拜、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原始艺术与祭祀行为渐渐衍化为民俗。民间美术不仅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宗教文化服务,并借助宗教的世袭领地取得自身的发展。宗教艺术与民间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艺术是人的社会性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与宗教、科技、哲学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表达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汇审美地反映体验和情感的方式,是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对象化形式,是人类情感的审美体现。艺术的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创造出一种情调,在情调中实现人与外界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印证人的情感、审美、价值等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商联姻已成为新的趋势,商道可以为艺道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促使艺道树立商场观念,艺道和商道可以相互拓展生存空间。然而艺、商联姻,不等于二的价值相同,艺术之道按精神化规律运行,和按经济规律运行的商品之道有着本质的差别。艺术品除了这种交换价值,还有它自身的艺术价值。交换价值只能体现经济效益,无法体现精神效益。艺术生产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惟利是图必然导致艺术比例的失调。因此,艺术的生产需要市场手段和非市场手段相统一的综合调控。这就需要在使用市场杠杆的同时.还必须使用政府管理、法规监护、学科调研、舆论导引、社会协作等手段,使艺道与商道共生于社会化结构中,形成良性的化生殖运动。  相似文献   

5.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是有根本区别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某种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是构建现代伦理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其当代意义是:第一,宗教道德中属于人——神关系的道德层次,实质是对人自身神圣意义的追求,应该努力挖掘;第二,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层次,大都与世俗道德内容交叉,可以强化世俗道德信仰的力量,提升世俗道德的功能;第三,宗教伦理中属于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教徒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同与履行。  相似文献   

6.
羌族剪纸艺术别具特色,与民族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羌族剪纸作为艺术形态在原始宗教礼仪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其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民族宗教文化的视觉再现体,在宗教文化意义上体现了羌民族群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升华,并创造了民族习俗、伦理以此影响着现实社会,是创作者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图腾与象征,其神秘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积极功能更赋予其作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人是自觉的能动存在,既是在原始社会窘迫的生存环境中,人们也要以一定的方式冲破自然力的制约和压抑,去开拓适然的生存空间,原始艺术的产生正是基于此的精神创造,它体现了原始人类对强大自然力的抗争与超越,寄托了人们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生发的真诚的自由生存期盼,并在情感化,形象化的表达过程中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与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在对人类自身生殖丰产期盼的原始艺术和对物质产品丰产期盼的原始艺术中都有着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原始宗教是巫术、图腾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产物。由于原始先民们求生能力的薄弱,将自然力量本身看成具有意志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并由此产生了宗教和宗教艺术。宗教在宣扬自身教义的时候,通过绘画雕塑等审美主体将宗教教义镶嵌其中,在这个语义结构下,宗教艺术使人对神性的宗教意识顶礼膜拜,在宗教艺术里蕴涵着深刻的宗教内容。  相似文献   

9.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10.
万事万物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正是有了生命力的存在才有了我们这个在动与静中循环往复的世界。人类天生有着发现美,创造美的原始本能,而这种美的本能源自对和谐的追求,追求的动力就在于生命力,充沛的精力驱动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来创造艺术这种生命力的展现形式。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活动主体正是通过占有和改造活动对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志,进而加强自身的本质力量。艺术创造是人类精神生产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能体现人的生命力,人性本质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上古神话的精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神话不但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艺术珍品,也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上古神话体现的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条件和局限,向往着无限境界的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从上古神话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类超越自然力的制约和压抑,去开创自由生存境界的意志理念和精神品格。在上古神话的内容上,强烈地表现出对人的主宰精神的高扬。在其表现形式上,上古神话往往以怪诞的形象来表现和寄托超越自然力的压制、向往自由的意愿。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认为中国的文化归本于心,心是一切文化的价值根源,亦是道德、艺术的价值根源。心之所出为性,所以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考察落实于中国的人性论史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也是根基于此。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本文所要谈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心性是仁善,以此心性为基础的儒家的艺术精神则为美善合一。而儒家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于音乐上,乐曲中出,即乐由性出,所以有乐合同,有仁善之音。而儒家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中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代表了公正公平,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性化艺术就是在表达艺术手段的同时,以崇尚大自然、让人的心灵在自然界中和艺术上达到一种和谐的美。艺术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美育的精神,也反映了新世纪美育的走向,它符合人的本性追求,也符合美育的本性。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民族艺术文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特有的东方文化和审美的标准,更是寻求一个大美术的源泉。人性化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创造能力,这也是美术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自然必然性与自由的对立,是人类面临的本原性矛盾。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向往自由而进行的冲出自然必然性制约的努力。艺术在内在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追求生命意识自由展开的两种形态:一是奋进,一是超脱。就其后者,艺术与宗教在寻求存在意义的过程中走向了沟通。宗教对人生现实的超脱性同艺术审美创造的超脱性有了精神意旨上联系,艺术与宗教在内在意蕴的建构上是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庞慧英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6-18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主体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表现本民族文化深层的精神力量,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人文、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国高等教育和清华大学应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同时突出民族文化传统,融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为一体,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的时代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高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规定着高校德育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德育是贯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各种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以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致力于高校德育创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