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玉梅 《陕西教育》2007,(10):20-20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关系,掌握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会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相似文献   

3.
正比例的意义由于它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商一定)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典型的材料中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正确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是我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教时的打算。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5.正比例》例1、例2。教学要求: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页例1,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中除了源自本义的等比之外,还有其他的等比并加以证实和应用,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丰富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蔡小侃 《考试周刊》2012,(90):72-7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借助具体事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学会运用正比例的含义.判断相互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7.
"变"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要按照"三步曲"进行:一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二看这两种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这两种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商一定则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有些同学能联想到:正比例关系对应着商不变的规律,反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十二册67页例4二、教学目标1.掌握最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及步骤。2.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训练,铺垫引新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2)小麦的亩产量一定,小麦的亩数和总产量。(3)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2.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式是什么? (y/x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还记得什么是正比例吗?生:两个量相除,如果除的结果是一个定值,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生: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相似文献   

10.
“正比例”教学设计与评析胡金婵执教王玉敏评析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2.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3.会用yx=k(一定)概括数量关系。4.会判断两种量...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62~63页例1及练一练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相关联的量,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 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总结规律性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反比例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其经历重要的转折点:从"静态"到"动态",从"离散"到"连续",在"操作"中厘清"关系"。在正比例图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正比例图像的形成过程,感受量的对应性和连续性,体会量的运动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正比例(十二册62页)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判断成正比例的量。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教具、学具:学习报告单、图表、卡片、三角形。  相似文献   

14.
一,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物理量间的关系中有不少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准确的理解正比关系,对准确解题和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谈谈正比关系以及如何灵活应用正比关系问题. 一、谈谈正比关系大家知道,我们把y=kx的函数中y与x的关系说成是正比例关系,k为比例系数. 1.一般来说,两个物理量间成正比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如理想气体的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的条件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体积保持不.又如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的条件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之内.所以要正确应用正比关系解题,首先要注意题目给出的变化过程是否满足成正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一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二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判断必错无疑。例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吗?有些同学由于受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的影响,马上联想到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也越大。而不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为定值,于是立即下结论: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事实上这个结论是错的。虽然面积随着它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但还要看它的比值是否为定值。因为圆面积半径=πr2r=πr,当r变化时,πr也随着变化,所以πr不是一个定量。由此可知,圆的面…  相似文献   

17.
教学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12册正比例的意义(例1、例2)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含有具体数据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函数思想,对学生进行事物间相互关联变化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可从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引入。在学生说出“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  相似文献   

18.
在毕业班的一次《比例》单元考试中,有这样两道判断题:①圆中d与r成正比例。②圆中C与d成正比例。对于题①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缺少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里”(以下简称“在”)。因此,d与r的比值未必一定(是2),故不成正比例。对于题②普遍的看法是C与d成正比例[c/d=π(一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教学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物理学中,很多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成线性函数关系,绝大多数还是正比例函数关系,只要我们正确理解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条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密度不变的条件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容变化过程中,压强与温度成正比例关系;在力恒定并且受力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力对物体所做功与物体的位移成正比……,等等。因此,很多的中学物理问题,需要结合线性函数,正比例函数的特点、性质进行思考与处理,才能快捷有效地解决问题,正比例函数的中值、平均值图像、曲线的斜率等,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本从线性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的特点、性质出发,探讨其物理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