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囚绿记》的教学设计,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陆蠡是现代散文家,这一篇是他的代表作。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会鉴赏这篇散文。  相似文献   

3.
俞国华 《考试周刊》2014,(90):29-29
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对其关键的、精美的词句进行品析,在品析中感受文本的精妙,理解词语含义,结合语境体会其作用及巧妙之处,在对比阅读中体会用词的精妙,体会修辞手法,抓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散文语言的精美、精妙。  相似文献   

4.
胡寅初 《学语文》2011,(1):17-19
【教学设想】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以知识传授为主,后者以能力培养立意。  相似文献   

5.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其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1]《囚绿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自从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五年来研究《囚绿记》的文献后,总结出关于《囚绿记》主题思想、语言表现艺术以及教学处理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相似文献   

7.
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我结合散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来谈谈我在备《因绿记》这篇课文时的一些心得。一,散文教学线索要清晰,教学流程与阅读流程要统一。散文是一种写作样式灵活的文体,学生较难形成一种合理的阅读经验,在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解读不动声色地贯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9.
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把握“不蠡之测、涸辙之鲋、茎叶、纤细”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明确题目“囚绿”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陆蠡散文《囚绿记》历来被誉为名篇,并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囚绿记》在“囚绿”与“不囚”之中,体现了陆蠡先生不屈的灵魂、卓异的人格,同时表达了作家深沉的人生惆帐。从文章的内涵和结构中,可以细细品味《囚绿记》独特的生命力量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囚绿记》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解读方式,为学生展示其丰富内涵,可以促进学生妙悟的形成。学生若能在自主阅读、合作互动、深度探究过程中,顺利激活学习思维,不仅能够自然形成学习体验和感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曹仪华 《教师》2010,(23):24-24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描绘了抗战前夕一株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这篇文章时,将本文与“学习描写’’以及“修辞无处不在”,进行超链接,以读促写,由写悟读,使学生懂得了通过仔细观察景物,用心感受景物,就能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中若能恰当运用修辞,语言就会形象生动;倘若还能融入时代的信息,注入个人情感体验,定能写出景物的性格气质,让其形神兼备,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3.
他对它,可谓一见钟情。 它不过是最普通的一角青藤,繁密地依墙壁而生,在公寓的圆窗外投下不经意的一抹绿影,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爱本就是不遵循常理的。只看了一眼,作者陆蠡便喜欢上了这抹残窗外的绿。于是,即便房间因夏日早晚的炙烤,甚为炎热,他也毫不犹豫地住下,爽直得令伙计都惊奇。这大概就是爱的魔力吧。让再多的付出,再苦的煎熬都变得可以忍受,只因发现所爱的喜悦会让一切的痛苦都甘之如饴。  相似文献   

14.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此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几篇课文都是写“绿”。  相似文献   

15.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描绘了抗战前夕一株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这篇文章时,将本文与"学习描写"以及"修辞无处不在",进行超链接,以读促写,由写悟读,使学生懂得了通过仔细观察景物,用心感受景物,就能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中若能恰当运用修辞,语言就会形象生动;倘若还能融入时代的信息,注入个人情感体验,定能写出景物的性格气质,让其形神兼备,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16.
囚绿记 陆蠡 这是去年夏天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7.
18.
【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理解作者丰富和细腻的情感。2.辨析"物"与"情"的关系,体会借物抒情的作用。【课前准备】1.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做好正音正字等工作。2.尽可能多地收集作者的生平事迹。【教学过程】一、找称呼,识"绿"义教师出示巴金评价陆蠡的一段话: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一)找"绿"的称呼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2.领会文章赋物以情、托物言志的写法,感知作者思想情感。二、能力目标1.品味文章关键词句,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句子。2.紧扣文本,自主学习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深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三、情感目标联系时代背景,明确作者在爱绿之情中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品读赏析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相似文献   

20.
<正>从传统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分析的主体,显然是教师。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去达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将教材(包括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料)的内容与观点,转换为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在这样的视角之下,教材分析就成为教师这个主体加工教材这个客体的过程。那么是不是说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就只有教师与教材两个对象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答案并不绝对如此,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对象不可忽视,这个对象就是学生。当然从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